“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
摘要: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国“十四五”以来能源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发挥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图为工人在包头市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查看风机组件情况。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成静
“十四五”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
2024年全国发电量占全球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表示,“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我们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这五年,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东部地区用能中,有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我们加强民生用电用油用气供应,着力打通难点堵点,居民用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我们还积极应对极端自然灾害,最快速度恢复能源供应,守住了民生用能“生命线”。
王宏志表示,“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我们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幅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四五”还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发展进入快车道,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十四五”是能源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五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重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能源法颁布实施,能源宏观调控和行业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已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出台促进能源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绝大多数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核电项目民营企业参股比例达到了20%。
每3度电有2度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域在中西部地区,但是负荷中心在东部地区,这种情况对于能源资源在全国大范围优化配置提出了很高要求。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我们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实现了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真正让‘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李创军说。
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基本完备。我们构建了“1+6”基础规则体系,就是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以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大交易规则为主干,市场注册、计量结算、信息披露作支撑。电力市场的四梁八柱或者“地基”和“框架”基本建立。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各地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的问题,打破了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场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如今,售电公司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可以“一地注册、全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经营成本。
三是电力市场规模实现“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连续四年稳定在60%以上,大致相当于我们用的每3度电里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的。市场经营主体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发电侧,从煤电、新能源发电,到气电、核电、水电,都积极入市;在用户侧,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独立储能等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新增用电量主要靠“风吹日晒”
“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杜忠明说。
从能源生产结构看,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积极发展多能互补,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风电光伏充分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也就是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都是通过“风吹、日晒”获得的。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带来的用电需求,我们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车网互动应用试点,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用电“削峰填谷”。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