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应保障有力有效 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来自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摘要:“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加强市场运营监测,密切关注‘负电价’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科学研判市场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现货市场‘负电价’频次,稳定发电企业合理收益预期。”张燕秦说。
     
近期,山西多地出现降温降雨天气。为应对冷空气影响,山西省太原市提前启动供热工作,并通过加强巡检、24小时监控等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舒适过冬。图为工作人员在太原市集中供热调度中心监测供热情况。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海莺
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就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迎峰度冬能源保供等情况进行介绍,并就社会关切的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政策“组合拳”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介绍了前三季度全国能源总体形势。他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供应保障有力有效,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主要取得四方面成效:
一是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有力有效。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4次创新高,7、8月全国用电量连续两月破万亿千瓦时,能源电力行业迎难而上、连续奋战,全国能源电力供应总体平稳有序。
二是行业有序发展成效明显。国家能源局持续加强煤炭市场预期引导,9月下旬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达到704元/吨左右。风电、光伏部分产品价格回升,多晶硅、硅片价格较今年最低点明显上涨。
三是能源消费总体延续增势。1~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成为主要拉动因素,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4.5%。天然气消费小幅增长,城镇燃气、发电用气持续增长,工业用气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四是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三季度,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出台《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大力度完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提升消费品质;出台绿电直连配套政策文件,切实推动项目落地;发布《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增量政策密集出台,持续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邢翼腾说。
五是能源稳投资促增长作用充分发挥。今年以来,能源重点项目资金和要素保障不断强化,项目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全国能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山东、江苏、广东、新疆、云南、内蒙古6省(区)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额均超1000亿元。
此外,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电力司副司长谭洪江分别介绍了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国家能源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张星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1亿千瓦,同比增长47.7%,约占新增装机的84.4%。截至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98亿千瓦,同比增长27.2%,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59.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突破17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秉持‘适度超前、科学布局、智能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扩大充电设施规模,加快推动技术业态创新,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谭洪江说,截至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有效保障了全国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全国公共充电设施额定总功率约2亿千瓦、平均功率约44.4千瓦,分别较年初增长59.2%、26.9%,充电服务能力和充电效率显著提升。
多措并举保障迎峰度冬期间能源供应
“我国北方地区已陆续进入供暖季,季节性用能高峰即将到来。”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秦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冬季保暖保供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保障工作,正在采取多种举措,保障迎峰度冬期间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电力方面。
国家能源局将持续推进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力,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底线。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是坚持底线思维,超前谋划度冬能源电力保供。国家能源局将聚焦极端寒潮、雨雪冰冻等风险挑战,提前研判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可能遇到的困难,抓紧组织重点地区度冬形势研判,“一省一策”指导重点地区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
其次是强化燃料供应,夯实保供物质基础。加快推动地方各类支撑性电源建设投产,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煤炭和燃气供需监测分析,扎实做好稳产稳供。强化电煤产运储需衔接协调,保障电煤供应价稳、质优、量足。充分发挥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电供热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推进“煤改电”配套电网升级改造,科学优化运行方式,保障群众取暖用电。
再次是加强安全管理,提升日内应急水平。指导督促有关地方和电力企业持续完善负荷管理手段,加大节约用电、分时电价等负荷侧前置措施力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力应对日内应急突发情况和极端寒潮、雨雪冰冻灾害,及时抢修复电。
最后是加快统筹谋划,高质量推动“十五五”能源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煤炭方面。
国家能源局将持续跟踪煤炭生产、进口、需求等重点指标变化趋势,会同有关方面全力做好迎峰度冬煤炭保供相关工作。
一是着力做好重点地区电煤保供。督促蒙东地区全力做好东北电煤供应,指导两湖一江、西南等地区与重点产煤省区沟通对接,压实电厂等用煤企业储煤责任,拓宽省外煤采购渠道,切实保障电煤需求。
二是指导有关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做好与气象、应急等部门沟通衔接。提前做好寒潮、大风、雨雪冰冻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应对措施,避免产量大幅波动。
三是指导督促有关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加快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天然气方面。
2025年天然气供需总体平稳,形势稳中向好。国产气将实现连续9年稳定增产超百亿方、陆上进口管道气稳定增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和四线以及川气东送二线四川资源上载段均按期建成投产,“全国一张网”灵活调节和尖峰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地下储气库超额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天然气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逐步提升,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今年采暖季,天然气供应总量和尖峰用气总体有保障。”张燕秦强调。
——民生监管方面。
国家能源局及时部署民生用能监管相关工作,提出了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深挖保供潜力,紧盯区域薄弱环节、做好监测预警分析,强化信息报送、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民生通道作用等10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两方面着重发力激发灵活性资源潜力
发布会上,对于一些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例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部署安排。而充分激发各类“灵活性资源”潜力,有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对此,邢翼腾透露,“十五五”时期,国家能源局将从两个方面重点推进相关工作。
一方面,是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大力提升能源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供给侧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充分挖掘火电灵活调节能力,布局建设一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鼓励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有序发展,着力完善煤炭产能储备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调节能力建设。需求侧方面的工作重点是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开展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探索,有序推进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建设。同时,加快推进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结合各类商业模式拓展虚拟电厂应用场景,到2030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要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另一方面,持续加大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供给,不断激发能源市场的动力和活力。“重点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适应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的电力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等方面发力。”邢翼腾说。
又如,近两年“负电价”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对此,张燕秦表示,在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负电价”既是电力供需关系呈现时段性不平衡的直接体现,也是新能源消纳通过现货市场价格的直接反映。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省级现货市场运行更加健全,“负电价”有可能会更频繁出现。“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四川电力现货市场出现全天‘负电价’现象,经分析主要原因是来水同比偏丰六成,受气温下降影响负荷同比下降两成,供需两侧‘一增一减’,供给能力超过用电需求近四成,导致‘负电价’。”
张燕秦强调,短时出现“负电价”,可以看作电力市场的“信号灯”,能够激励机组深调、用户填谷,引导储能等各类新型主体的投资建设,共同为清洁能源发电让出空间。但如果长期出现“负电价”,可能意味着电力明显供大于求,需要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此外,‘负电价’不等于电厂需要向用电企业倒贴钱,也不等于‘负电费’。”张燕秦解释说,我国电力市场包含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等,现货市场交易电量占比一般在10%以内,电力中长期合同保障了发电企业电量电价的“基本盘”,在综合中长期市场、新能源补贴以及煤电容量电价等因素后,目前看负电价对电厂总体收益影响有限。如9月20日、9月21日,四川水电结算均价183元/兆瓦时,甚至略高于9月月度结算均价177元/兆瓦时,煤电、新能源发电额外获得政府授权合约、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后,平均收益更高。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加强市场运营监测,密切关注‘负电价’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科学研判市场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现货市场‘负电价’频次,稳定发电企业合理收益预期。”张燕秦说。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