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金华婺城:青山谋“共富”,碧水涌金泉

2021-11-23 10:1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婺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愈美愈富、共富共美的婺城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在八婺大地展开。

 美丽的婺城山水。卓德强/摄

美丽的婺城山水。卓德强/摄

张红星  傅伟炎

本报记者 | 沈贞海

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不论是山乡农村,抑或是城郊农村,一片片果园、一处处庄园、一泓泓碧水,都是绿水青山“涌金淌银”的真实写照。

“脆柿枝”变成“黄金林”

又是一年丰收季,放眼望去,金华婺城大地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在婺城区希艺家庭农场,青翠碧绿的枝头挂满了黄澄澄、圆溜溜的脆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诱人。农场里,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摘下一筐筐脆柿,分拣、装箱后再运往各大水果批发市场,喜悦的笑容写在了脸上。

“我们这里栽种的柿子名为太秋脆柿,它跟普通绵软的柿子不太一样,口感既有苹果的脆,又有哈密瓜的甜。”农场负责人徐建康介绍。普通柿子需要经过脱涩后才能食用,而太秋脆柿生长在树上就能自然脱涩,摘下来即可削皮食用。

“今年的脆柿大丰收,味道甜,大家都喜欢,送到市场上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了。”徐建康乐呵呵地说。

太秋脆柿好吃,但栽种难度大,目前市场上较为稀缺。为了让脆柿口感独特、香甜浓郁,徐建康苦心钻研20多年。

“一段脆柿枝换来一片黄金林”,徐建康如此总结20年的脆柿种植之路。多年以前,徐建康得到了朋友赠予的一段脆柿枝条,一直从事园林苗木工作的他,立即开始尝试枝条嫁接,十分幸运地接活了其中的一个芽片。

随着不断学习“致富”书籍,徐建康无数次地翻阅、钻研,不断攻克病虫害、黄叶等技术难关,终于在2017年迎来了脆柿量产。如今,在近500亩的希艺家庭农场里,已有120余亩果树相继进入初产期、盛产期,预计今年脆柿产量可达3万斤,年产值超过20万元,相比去年翻了近两番。

脆柿开始走向市场,徐建康的儿子徐冬晓接过了“接力棒”,他通过品牌创建、实物推广、网络销售、参加展会等途径不断尝试提高脆柿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浙鲜达平台、微信朋友圈实现线上销售,并与各地水果批发市场对接,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国各地都有订单,日销量超过1000斤。”徐冬晓说。

一直以来,徐建康父子俩都把重心放在脆柿的品质提升上。为培育出口感更好的脆柿,他们在塔石乡高田村、银岭村开辟了多处高山试验基地,在400米、600米、800米不同的海拔高度试种脆柿,试种规模近20亩,目前果树已有少量挂果。

“高山试验基地有着海拔高、空气好的独特优势,培育出的脆柿在脆度、甜度和水分含量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徐建康说,下一步,他将在塔石选择最适宜脆柿生长的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并通过自己的技术带领更多村民加入种植队伍,让“脆柿枝”换来更多的“黄金林”,在金秋盛“柿”里铺出果农们的共富新路。

山乡农村唱响“共富曲”

每逢春耕秋收,众多市区以及周边县市的游客慕名前来婺城区岭边村,驱车行经梯田花巷,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沿着水渠径直往里,青山绿水的村落景致映入眼帘,更有亭台水榭点缀其间……褪去以往荒芜的乡村形象,如今,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美好图景在岭边村徐徐展开。

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与该村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密不可分。近年来,岭边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振兴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一边加强环境整治,建成晒谷场、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一边牵头规划,推动项目落地,相继打造梯田花巷项目、梯田景观灌溉蓄水池项目,梯田生态大米和原生态山茶油逐渐成为岭边村的两大支柱产业,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金钥匙”。

今年,岭边村山茶油迎来大丰收,在村民喜笑颜开的同时,村“两委”已经开始为今年的销路谋划。其实,塔石乡大多数村庄都种植山茶树,全乡山茶种植面积12576亩,占全区总面积的85%。

岭边村第一书记潘文轩表示,计划打造统一的岭边山茶油品牌,推出精品山茶油包装设计,并利用塔石红盟农产品展销厅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运用“互联网+”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丰产之年,村“两委”更是紧紧抓住产销对接这个关键,着力在销路上下功夫,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开展山茶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山茶油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村民收入,唱响山区百姓的共富之歌。

一泓碧水催生亲水经济

在琅琊镇山后金村,上百亩冷水茭白正被金兰水库的优质水源滋润着,进入丰产期。种植大户金小彩忙碌在自家冷水茭白大棚里,查看长势。

山后金村是闻名金华的冷水茭白特色专业村。“金兰水库的水不仅水质好,而且温度低,为冷水茭白创造了极佳的生长环境,使我们培育的茭白品相俱佳,吸引了很多回头客,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金小彩说,今年种植的是新品种,亩产有望达到4000斤左右。

金兰水库地处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是金华百万市民的“大水缸”。近年来,婺城把保护好源头的水生态作为首要之责,统筹水产业发展,创造、转化和实现水资源潜在价值。

距山后金村不远的徐联村,一座现代化的饮用水工厂已经屹立在绿水青山间,汩汩流淌的金兰水库优质水源通过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灌装成了流水线上的瓶装饮用水,走出金华,走向全国。

目前,该公司开发了“金琅山泉”品牌水和定制水两大饮用天然水系列,定制水主打金华及浙沪市场,金华市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和上海20多家高档宾馆酒店成为其首批客户群,他们以OEM模式,一举抢滩大上海。其注册的“金琅山泉”品牌水,为金华市首家本土饮用天然水品牌。这些产品的面世,填补了“婺城水多无产品、婺城水好无品牌、婺城水优无价值”的空白,水经济让一泓碧水生金淌银,成为百姓共同富裕的富民产业、朝阳产业。

“在护好源头水的同时,我们把治水造景与美村富民有机结合,最大化催生亲水经济,带动一批乡村的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婺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琅琊镇泉口村、长山乡长山一村和长山二村、白龙桥镇新昌桥等地,以治水造景为突破口,做足水文化,培育了集休闲游玩、农事体验、民宿餐饮为主导的亲水经济,吸引了一拨拨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水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价值。

下山创富共圆“安居梦”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近年来,婺城区把“下山安居创富”工程作为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花满婺城新图景。

据统计,十年间,婺城已累计建设7个移民新村,整村搬迁50个村,完成1.2万人的异地安置,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娶亲难、发展难等问题,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今后5年,婺城区还将计划搬迁安置15个行政村,移民1万人左右,打造全省易地搬迁婺城样板。

走向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婺城区积极探索推进少数民族村发展的有效举措,涌现出以琅琊镇水竹蓬村为代表的共同富裕典型,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从2001年至今,婺城区通过下山脱贫工程,先后建设了汤溪、琅琊、长山、汤溪南门、上邵、乾西、蒋堂等7个移民新村,已累计整村搬迁安置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共计4611户12253人。

眼下,婺城区已进入新一轮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现在不仅要让他们住得好,更要让他们富起来。”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主任倪玉奎说,目前他们正在对移民进行劳动就业大摸底,以帮助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在“共富”之路上,金华婺城正大踏步前进。在着力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金华婺城的“五朵金花”正在怒放:

——以飞扬智能制造小镇为中心,以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等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制造装备、新材料为主体,引进高端人才,促进产城融合的“智造材料”之花。

——以高铁新城为主导,打造以金融业、建筑业、生产生活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等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之花。

——以婺城新城区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等为主体的“智慧经济”之花。

——围绕浙江师大经济圈,打造以信息经济、科创研发、文化产业等为主体的“科创文创”之花。

——组团打造集山水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养生、古村落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形成南北呼应的“休闲旅游”之花。

婺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愈美愈富、共富共美的婺城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在八婺大地展开。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