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逐梦:海洋牧场领航县域蓝色经济新征程
摘要:长海县以打造示范引领的国家现代海洋牧场先导区为目标,着力提升科学用海水平,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标准引领、创新驱动、安全可控的现代生态渔业。
长山群岛俯瞰图。长海县政府办/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成静、施文郁报道
推开海上的薄雾,轮渡在晨曦中出发。从辽宁大连皮口港出发前往长海县鸳鸯港大约需要50分钟的行程。长海县这个由众多岛屿编织而成的县域,像一颗颗明珠簇拥汇聚在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坐拥着广袤无垠的蓝色疆土。
海洋自古以来便是长海县的生命源泉与发展根基。如今,随着时代的浪潮澎湃涌动,长海县紧紧把握海洋经济的脉搏,在海洋牧场建设的宏伟蓝图上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县域经济传奇篇章,奏响了一曲向海图强、经略海洋的激昂乐章。
以海洋牧场建设为引领夯实渔业根基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海洋牧场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蓝色粮仓”的重要支撑。
2015年底,原农业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海域和海洋岛海域成功获批。
“獐子岛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大为告诉记者,獐子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3.3万亩,目前已确权海域面积142万亩。
长海县常务副县长李宏伟告诉记者,长海县以打造示范引领的国家现代海洋牧场先导区为目标,着力提升科学用海水平,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标准引领、创新驱动、安全可控的现代生态渔业。
“今年,我们新创建第九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争取中央补助资金8000万元。至此,长海县累计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个,占大连市的68.7%,占辽宁省的50%,占全国的11.6%,居全国沿海县区首位。”李宏伟说。
在获批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大连状元海生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和工友们一起坐在一大堆牡蛎中工作的乔春梅。她们的任务是用小刀对牡蛎壳进行清理,把壳上附着的一些小的贝类、海藻等去除,再把个头达标的牡蛎放回吊笼。今年50岁的乔春梅来自黑龙江省海伦市。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她每天的工资是300~400元,日结,自己还是挺满意的。“我来长海已经20年了。现在,我们全家都已经搬了过来,还在长海买了房子。”说起房子,乔春梅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大连状元海生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刚告诉记者,海洋牧场高额、稳定的日薪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在长海,只要人健康、勤奋,都能过得不错。”
随着海洋牧场建设步伐的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李宏伟介绍说,长海县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设备研发等多个项目被纳入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养殖马粪海胆、单冻即食海参获得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称号,一龄虾夷扇贝筏式养殖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虾夷扇贝、海螺、海胆等苗种养殖新技术10项;现代养殖设备也在加快升级,启动了海洋牧场深远海网箱、养殖旅游综合平台、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海珍品深水网箱养殖等项目。
“2024年,长海县水产品产量预计71.3万吨,同比增长4%;渔业产值预计100.2亿元,同比增长3%。”李宏伟说。
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促进优质海产品“走出去”
辽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老字号”海洋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原字号”海洋产业深度开发,推动“新字号”海洋产业培育壮大,引领全省、带动东北向海图强,打造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蓝色引擎”。这也为长海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记者了解到,2016年,为保护和利用长海海珍品资源,经长海商会申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长海海参”“长海虾夷扇贝”“长海鲍鱼”同时被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此长海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也成为长海海珍品的证明商标。
在大连昌海全福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舒从冰柜里拿出一包冻煮虾夷扇贝告诉记者,这样的产品品质非常高,包装后将进到山姆超市销售。
"我们的产品分两种,一种是纯野生的海参、海胆、扇贝等本地海产品,另外就是通过底播的方式撒下苗种再收获。"郭舒说,这两种方式对海洋的破坏都很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獐子岛集团育苗和研发负责人李明告诉记者,由于要进行研发、养殖、装备、环境监测等工作,他每年有200多天要在岛上度过。"我们坚持培育经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本地物种。"李明说,"就拿鲍鱼来说,其生长年限在4~5年,我们就耐心地等它们长大。"
由于对品质的坚持,目前,獐子岛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牌",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不但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还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孙刚告诉记者,长海县海洋牧场的水域大约有30米深,因此,长海的海珍品有深海、安全、营养、稀缺四大关键特征。"长海县地处北纬39度黄金海域。我们这里的海参等海珍品在全球都属于高端。"
李宏伟告诉记者,不仅是海参,目前,长海县鲍鱼、香螺成功纳入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提高了长海海鲜的市场影响力。县里正在加快推进"长海牡蛎""长海海螺""长海海胆"地标创建,强化地标产品溯源管理,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目标开展产品推介,推动长海海珍走向高端市场。
加强生态管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虽说"靠海吃海",但可持续才是根本。长海县非常重视海域生态的保护。
"长海县的'靠海吃海'经历了从捞海到耕海,再到养海的过程。"李宏伟告诉记者,最开始,渔民只是捕捞,没有养殖,后来,开始养殖一些海虹、海带等。"我记得,我小的时候,长海县的山头上到处都是海带飘飘。"李宏伟跟记者讲述起了儿时的记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长海县开始养殖海湾贝,进入新世纪,又引入了虾夷扇贝。到了2010年左右,因为养殖太多,对环境、滩涂有所破坏,后来,我们及时认识到问题,陆续将沿岸的小养殖清退,开始采用底播的方式养殖海产品。"李宏伟告诉记者,长海县目前实行的是非常高效规范的海域管理措施,注重加强海岛修复,建立海水生态养殖体系,加大海底生态环境改造和岩礁底质修复力度,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注重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对全县开放养殖用海进行规划,海域立体分层设权被省自然资源厅作为典型在全省推介,对渔业优势品种病害及养殖环境风险进行预警预报监测,建成了海联网监控平台,通过布设高清摄像头和长航时无人机巡航,实现了海域实况智慧化监管。自去年以来,我们下大力气开展了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行动,着力解决涉海历史遗留问题。今年,我们通过'远海置换近海'、转型转产等方式,试点推进近海游憩区和近岸重点景观区海面养殖设施清退工作,为海岛产业发展留足近岸资源空间。另外,我们还强化了依港管船,对全县30个渔港全部实行驻港管理,并设置护港专班;对80个渔船自然停泊点实施24小时监管,确保全县9000余艘渔船均有固定港(湾)停靠。常态化开展海洋渔业执法和伏季休渔管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涉渔行为。"李宏伟说。
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现在长海近岸浮筏养殖得到了有效的整顿治理,岸线得到了极大优化。如今,沿着海岸散步、休闲是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一大享受。
由于恢复了生态,长海的物种也得到了丰富。"鸟类是一个地方生态状况最直观的表现。"李宏伟给记者展示了手机中储存的黄嘴白鹭的照片。"长海有个鸟岛,是黄嘴白鹭的栖息地。每年4月,它们飞来在岛上栖息,8月再飞走。这种鸟全世界只有3000只左右,而长海就有1000多只。"
不仅如此,在冬季,长海海域还经常能见到江豚、斑海豹以及小型的鲸鱼。在深水养殖的海鱼有时还会被海豹当作美餐,成了"海豹的食堂",而渔民们对此也多半放任不管。毕竟,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这很自然。
"把海养起来,后续海也会养人。"李宏伟的一句话,道出了长海县人海共处、自然和谐的美好现状。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