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优结构提质量步伐加快 有效投资蓄能稳步攀升

2025-07-21 14:45 中国发展网

摘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表示,上半年,我国投资呈现出“两端强”格局,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5%)和民生领域投资有效托底;另一方面,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表现突出,以18%的增速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7月16日,随着“江城卓越号”盾构机顺利抵达接收工作井,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管理、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长江隧道顺利贯通。据了解,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全长59.9公里,为国内最长地铁环线。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建成通车后,将串联武汉7个中心城区,对加快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图为中铁十四局工人在贯通的隧道内巡查。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邵鹏璐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5.3%。“虽然上半年投资名义增速有所回落,但扣除物价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基本稳定,而且投资结构在改善。”在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表示,上半年,我国投资呈现出“两端强”格局,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5%)和民生领域投资有效托底;另一方面,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表现突出,以18%的增速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分析人士认为,投资作为政府把控能力最强的政策工具,上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基建投资在对冲外部波动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也是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展望下半年,在“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牵引下,各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增长将保持稳中有升。

重大工程牵引

基建投资稳增长“压舱石”

“截至2025年6月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已完成95%,地上京帆广场铺装施工和园林绿化接近完工,地上附属用房主体结构完成30%。”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何刚告诉记者,作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计划在2025年底基本建成。

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兰州市“两重”项目“进度条”也在持续推进。自“两重”政策推进以来,兰州市谋划储备项目493个,总投资1045.33亿元,截至6月中旬获得国家资金支持30亿元,撬动投资66亿元。

与此同时,多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条”加快。水利部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在建水利项目3.1万个,水利建设投资达4089.7亿元,继续保持高投资水平。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上半年,铁路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介绍,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快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6.0%;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据悉,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多位专家表示,这将对下半年投资起到进一步的牵引作用。

向“新”而行

制造业技改驱动结构升级

上半年,投资向“新”发力,新产业、新模式投资活跃。各地在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着力提升投资项目“含金量、含绿量、含科量、含智量、含新量”,努力实现投资规模与效益“双增长”。以广东省为例,2025年广东省深入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今年以来,各地继续实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尤其是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改造步伐加快,大家都在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盛来运说。

“‘两重’‘两新’政策及时下达,消费品大规模以旧换新政策有效发力,成为消费回升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设备大规模更新持续强化对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撑,推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分析。

数据显示,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相关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

“国家电网一直把特高压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着力推进。2025年,国家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500亿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解决风光大基地的外送需求、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2025年,公司已签约国网甘肃-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网大同-天津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等特高压输电工程核心设备供应订单。”特变电工近日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正紧紧抓住重点项目投资的市场机遇。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8个百分点;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7月15日,全国正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11968个、总投资额10.21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民间投资较快增长多为新兴产业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预计今年后几个月,相关领域的民间投资会进一步回升。

梯度转移加速

中西部“基建+制造”双轮托底?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地区投资呈现出“中西部加速、东部东北收缩”的特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西部地区同比增长4.8%,而东部地区下降0.8%,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9%。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当前短期政策效应与长期结构性调整并存,但长期趋势特征已逐步显现。

陈耀分析,从短期因素看,“西部大开发”“中部加快崛起”等政策,使中西部近年持续获得基建投资、产业转移补贴等支持,而东部地区更注重高质量发展,投资增速相对放缓。同时,项目集中落地推高了投资数据,例如中西部符合“两重”的重大工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建设高峰期。从长期趋势看,产业由东向西的梯度转移,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迁移是长期过程。同时,中西部城镇化率提升、消费市场扩大,吸引更多投资。因此,当前数据反映政策红利释放,但中西部崛起和东北转型面临压力将是中长期现象。

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新的供求平衡点,在调降库存规模的同时,房地产开发规模也在经历“减负”的过程。分析人士表示,与开发投资下行同步,2025年以来土地供求规模延续同比收缩。上半年全国土地成交建面2.8亿平方米,仅为同期新房成交量的61%。增量新开发土地的减少,存量土地库存的持续去化,使得房地产行业投资规模持续下行。虽然整体市场供应减少使得交易规模也随之下行,但适度的同比下降不必过于担心,保持整体市场的供求平稳,也是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重要标志。预计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开工方面仍将延续阶段性低位,不过从年中新开工、竣工降幅收窄的情况来看,下半年同比指标有望出现更多的积极的筑底信号。基于6月以来多次明确“加力稳市场”的政策信号,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将迎来更多稳市场政策的全面落地,加快构建发展新模式,助力行业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继续迈进。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