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当主角,讲好蓝田农文旅融合“烟火故事”
——“我的蓝田·我讲述”发布会解码乡村振兴新实践
摘要:7月24日,一场以“我的蓝田·我讲述——群众发布会之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打开蓝田文旅新篇章”为主题的特别活动在此举行。
中国发展网讯 七月的蓝田,山风裹挟着夏意,环山路旁的胡桃树下民宿里热闹非凡。7月24日,一场以“我的蓝田·我讲述——群众发布会之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打开蓝田文旅新篇章”为主题的特别活动在此举行。不同于传统新闻发布会的严肃刻板,民宿主、村民、餐饮店主、镇村干部等“土生土长”的蓝田人站上C位,用最朴实的方言、最鲜活的故事,将环山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蓝田答卷”娓娓道来。
民宿:小院落里的“共富密码”
“四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老学校,荒草长得比人高。”胡桃树下民宿负责人李洋手指着院落里错落有致的客房,眼神里满是感慨。从破旧校舍到网红民宿,他的讲述里藏着“诗意转化”的秘诀:保留老建筑肌理,植入书卷气息,让每扇窗都框住灞源镇的层峦叠翠。
而在务工村民李西娟口中,故事有了更“接地气”的注解:“以前守着大山种包谷,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现在在民宿打扫房间、给客人做饭,一个月能挣三千多,还跟着厨师学了几道招牌菜!”她的衣角沾着烟火气,笑容里是看得见的满足。
水麓蓝山民宿负责人韦战国则抛出“共生论”:“我们教村民做手冲咖啡、布置花艺,村民给我们讲山里的传说、采野蜂蜜招待客人。去年村集体分红,每户多了五千块!”方若·桃花源民宿的刘军飞补充道:“流转土地给村民租金,优先招用本村劳动力,节假日搞非遗体验……民宿不是‘外来客’,是长在村里的‘新产业’。”
美食:烟火气里的“流量魔法”
“凌晨四点去菜市场选最新鲜的浆水菜,七点不到门口就排起队,游客就好咱蓝田这口‘家乡味’!”兴和园老板娘王姐嗓门洪亮,手里的笤帚扫得飞快,却不妨碍她分享生意经:“以前是夫妻店,现在雇了五个村民,旅游旺季一天流水过万!”
溪贤庄老板张哥端出刚蒸好的辋川豆腐,热气氤氲中他揭秘:“游客来蓝田,吃的是情怀,品的是文化。咱‘厨师之乡’的名头不能丢,从农家菜到创意融合菜,菜单换了三版,就为让老味道有新表达。” 从农家乐到“舌尖打卡地”,从本地客源到全国游客,美食成了蓝田文旅最具穿透力的“引流密码”,让乡村烟火气里升腾起发展的热度。
乡村:山旮旯里的“和美蝶变”
“五年前,进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沥青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后半夜!”灞源镇青坪村支书王满仓翻开手机相册,对比照里旧窑洞变民宿、荒山坡成采摘园。
李家硷村村民代表王大爷接过话茬:“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民宿招工时,村里姑娘争着报名;逢年过节搞非遗展演,在外打工的娃都喊着要回来!” 镇干部补充道,文旅火了后,村集体收入从“几乎为零”到去年突破百万,建起了文化礼堂、老年食堂,“以前吵架为地界,现在比着搞民宿、开餐馆,乡风文明了,钱包鼓了,日子美了!”
蓝图:环山路串起“诗与远方”
“环山路不是简单的交通线,是串联起山水资源、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轴’!”蓝田县文旅体育局局长站在民宿观景台,指向远处层叠的山峦:“目前环山路沿线已培育精品民宿50余家,打造美食街区3处,带动23个村集体增收、8000余名村民就业。这次重点推介的20家‘蓝田品质民宿’,就是要树标杆、强品牌!”
他进一步阐释“农文旅融合”逻辑:以民宿为支点激活闲置资源,以美食为纽带聚拢人气商气,以乡村为基底厚植文化根脉,让环山路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产业带,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带”。
这场“群众主导”的发布会,没有华丽的PPT,却有最生动的发展注脚;没有空泛的口号,却有触手可及的幸福变迁。当民宿主讲创业、村民讲增收、干部讲蓝图,一个立体的、充满温度的“农文旅融合蓝田样本”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产业的叠加,更是生活的重塑;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山水的价值转化,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灞源镇的山谷到环山路的沿线,蓝田正以“群众讲述”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那些在民宿里绽放的笑容、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在山路上奔波的脚步,共同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图景。而这场“让群众当主角”的创新实践,也为更多地方探索农文旅融合、讲好乡村故事,提供了可借鉴的“蓝田范式”。(孟越)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