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培养数字人才驱动区域新质生产力跃升

2025-07-28 10:5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将高校打造为产业变革的转换器与赋能器。

胡西娟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高校通过数字化人才培养,可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为区域数字化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带来新的增长极。

区域数字产业需求人才的精准供给

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直观价值体现在人才的精准供给方面。在学科布局上,高校可通过建立产业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定期对接区域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图谱,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岗位缺口形成新专业增设和旧专业改造相结合的立体调整模式,培养符合数字行业和新兴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

从人才培养实效性来看,高校所拥有的系统培养体系能更有效强化数字化人才的能力建设。高校普遍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层和产业实践层相融合的三级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通过行业资源灌注将行业前沿技术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指标,使毕业生具备即时可用的数字技能矩阵。

而且,高校输出的数字化人才进入区域企业后,既能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生产效率,又能凭借其知识溢出效应带动团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而区域数字经济企业的成长又能反向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形成人才水平提升的正向循环。这种人力资本的累积性增长,不仅缓解了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现状,更通过人才的知识传播、技能辐射和创新示范逐步提升区域整体人力资源的数字化素养,为产业转型奠定可持续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与区域数字经济企业的深度协同还能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人才生态体系。其中,高校可将产业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同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与产业认知能力;企业通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不仅能提前锁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更能将企业文化与技术标准渗透到人才成长过程中,最终形成稳定的人才供应链。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数字技术升级

高校是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数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依托产学研平台实施的科研项目等可加速创新链贯通,并充当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引擎。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高校可依托重点实验室、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聚焦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领域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攻关团队。这些平台不仅承担着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更通过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机构建立起市场化的成果转化通道,将科研成果以技术转让、作价入股、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输送至区域企业。高校培育的数字化人才也会充当技术中介或创新桥梁。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主持的企业横向课题、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产业经验,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助力区域数字技术研发工作,而且毕业生活跃于企业研发一线,也可持续与高校科研团队保持技术对接,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需求反馈给高校,推动高校科研方向的精准调整。

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科研工作可孵化大量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例如,深圳大学依托广东省大数据计算重点实验室,联合腾讯公司开展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攻克了千万级并发直播卡顿、个性化学习推荐算法等技术难题,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腾讯旗下“腾讯课堂”平台的核心技术架构,推动了在线教育产业发展。而且,未来随着高校科研成果持续转化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区域数字产业的技术底座将不断夯实,进而催生出更具创新性的技术应用场景。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高校研发的数字孪生建模技术、智能传感算法等成果转化后,可帮助区域制造企业实现生产流程的全数字化管控,从设备运维到供应链协同均达成效率跃升。

产教融合生态下的赋能价值转化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将高校打造为产业变革的转换器与赋能器。在数字化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组建产业学院、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等形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课程体系、共组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的深度耦合。这种深度联动能使高校敏锐捕捉产业变革的技术信号,并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跟踪前沿技术动态,将新技术模块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的技术保质期与产业升级周期同步。

人才进入企业后,其掌握的最新技术理念与方法论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制造行业为例,数字化人才可推动生产设备的物联网改造与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提升生产效率。在服务行业,数字化人才可主导用户画像构建与精准营销系统的开发,优化服务体验。其深远影响在于,高校可通过培养具备数字化转型思维的管理人才与技术骨干,推动区域企业实现从技术工具应用到商业模式重构的深层变革。掌握数字化战略规划的人才能够帮助传统企业制定数据资产化管理方案,推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而熟悉数字孪生技术的人才能够助力企业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这种“人才赋能—企业转型”的传导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区域企业的数字化成熟度,更能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区域数字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后,企业对复合型数字人才的需求会从技能层面向战略层面延伸,倒逼高校构建交叉培养体系,并依托产业集群的场景优势,建立沉浸式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循环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动态适配的生态闭环,既让产教融合摆脱阶段性合作的局限,又能持续为区域数字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最终实现教育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共生共荣。

总的来说,在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能的时代语境下,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已不仅是在建立区域数字经济的人才蓄水池,更是在拓宽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以及打造制造区域产业变革的转换器。未来,高校应基于人才供给侧的精准化培养和创新链的全链条贯通,进一步通过教育形态与创新范式的双重重构,推动数字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价值驱动跃迁,始终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导向,构建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彰显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经济推动陕西共同富裕的机制、测度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D019);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人才)“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C-KJXX-004);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实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项目编号:24JK0237)】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