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民生投入加强“投资于人”的背后深意

2025-08-09 19:5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育儿补贴

摘要:多家机构认为,育儿补贴等政策落地标志着“投资于人”明显向前推进,这意味着接下来对于住房、养老、教育等相关的直接惠及居民的财政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邵鹏璐

7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以顶层设计向全国范围的育儿家庭发放现金补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8月7日,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家统一实施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

政策直指民生痛点,既是教育公平的再推进,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从“普惠发展”到明确提出“免费”,政策的升级体现了国家对民意的精准回应。多家机构认为,育儿补贴等政策落地标志着“投资于人”明显向前推进,这意味着接下来对于住房、养老、教育等相关的直接惠及居民的财政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其中7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了这些事关民生的措施能够更好落实到位,《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今年以来,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天风证券分析师吴开达分析,如果将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与卫生总和视为民生支出,其占比全年支出从2005年不到15%上升至2023年接近40%。在目前投资收益逐步走低,地产对经济的拉动逐步弱化的背景下,财政支出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民生拉动。

根据《方案》,针对3岁以下儿童,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年每孩3600元,预计2025年惠及2000多万家庭,补贴金额约1200亿元。中证鹏元国际预计,未来3年的补贴金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能有效避免增加基层政府财政负担。本次育儿补贴方案主要由中央承担,而后续地方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将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差距评估实施。

中证鹏元国际通过统计省级地区过去两年的出生人口和2024年的政府综合财力,计算地方出生人口数量与综合财力比例,结果显示当前各地方政府财力差异较大。如广东省过去两年出生人口最多,但财政实力雄厚;河南、广西和云南等省份出生人口与综合财力比例相对偏高,意味着这些省份新生儿较多,而扩大育儿补贴的财力有限;上海、北京、内蒙古和西藏该比例较低,反映出这些地区财政上能够支持育儿补贴的增量空间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一系列政策是从宏观层面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一方面能直接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另一方面有较强的指引性和激励作用。在微观层面,支持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生育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国际经验来看,降低教育成本和女性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育儿设施,对于提升生育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直接补贴对低收入家庭的生育促进作用较强,而间接补助对中高收入家庭的生育促进作用更强。因此,提高生育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出台涵盖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假期和住房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针对生育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望逐步加码。“投资于人”是未来基建投资的重点之一,有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有较好的长期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