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海洋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浙江省台州市开展“蓝色循环”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蓝色循环”模式正在从浙江走向全国。2024年6月,长三角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三省市将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共同守护东海环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赵庆国 姚儒霏
7月31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地方性法规。
记者注意到,这部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蓝色循环”治理模式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的原则,而这正是台州开展“蓝色循环”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
蓝色循环”打通了资源回收再利用渠道,海洋塑料垃圾蝶变为服装、鞋子、签字笔、手机壳等时尚潮品。本报记者 赵庆国 摄
海洋塑料垃圾蝶变为时尚潮品
8月6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组来到台州市椒江区。走进“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眼前美丽的服装、丝巾、鞋子、签字笔、手机壳等,都是用海滩海岸和海水里的塑料垃圾制成的。
在这里,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个二维码。记者拿起一个漂亮的手机壳,轻轻一扫,马上弹出来一行信息:这个手机壳,原料主要来自浙椒渔10086号渔船在东经121°海域回收的塑料瓶。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不仅每一件产品都有独特的“身份证”,而且每一件海洋塑料垃圾也有“身份证”。
这些“身份证”支撑起“蓝色循环”,中间关键一环由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作为项目发起方,他们依托物联网、区块链和AI技术,构建起“海洋云仓”智能装备和“蓝色循环”大数据平台,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再生原料。
截至目前,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台州开工建设了废弃渔网渔具再生工厂,同时将“蓝色循环”模式复制推广到山东和海南。公司运维总监方敏拿起一盒塑料粒子,扫描上面的碳足迹二维码后,向记者展示了其回收、转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
据介绍,有了区块链做存证,有了国际机构做认证,这些海洋塑料垃圾就具备了碳汇属性,海内外买家能接受以较高价格购买企业生产的再生塑料粒子等产品。
“目前,回收过来的海洋塑料粒子价格平均可卖到传统再生塑料价格的1.3倍以上,制成的产品附加值也很高。”方敏说。
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一家负责收集海洋塑料垃圾的上游企业,目前公司共建有5条生产线,可实现年处置海洋塑料废弃物2万吨。“2024年,我们完成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利用4838吨,在别人眼里一分不值的海洋塑料垃圾,在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宝贝。”该公司总经理何琪琦告诉记者。
椒江地处灵江入海口,同时也是台州市主城区。为实现“蓝色循环”,当地成立了海洋废弃物监管调度中心和一批被称作“小蓝之家”的废弃物收集点。进入“小蓝之家”的海洋塑料垃圾,最终实现华丽蝶变,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小蓝之家”也吸引沿海居民、渔船商船和相关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台州设立了“蓝色联盟共富基金”,对上下游各环节进行价值二次分配,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富民的“双赢”,把曾经的治理难题变成了上下游共富共美。
“让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王安说。
构建起海陆“蓝色循环”
给海洋塑料垃圾颁发“身份证”,是完成国际机构认证的第一步。要把“蓝色循环”这个圈画圆,还需要政府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打通理顺海洋垃圾的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等各个环节。“蓝色循环”这一治理模式的背后,凝聚着台州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智慧与创新。
海洋污染治理,是国际公认的世界难题。从2017年椒江区开始试水,到目前初见成效,台州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一是针对收集难度大,“海洋云仓”实时监控每艘渔船的垃圾回收量,“渔省心”平台则自动生成红、黄、绿三色码,让企业、渔民的环保表现一目了然。二是针对处置成本高,台州出台了全国首个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涵盖了23项国家标准,用制度创新规范海洋垃圾的全部产业链。三是针对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台州创新性地建构了共富模式,通过经济手段,让沿海居民变身为“海洋清洁工”,实现了捡垃圾就是赚钞票的良性循环,打通了“市场化垃圾收集—高价值资源再生利用—国际化认证碳汇增值”的循环全链条。
在椒江区大陈岛,2019年建设了“海洋云仓”,通过“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了收集、运输、监管等各环节;2022年,“海洋云仓”与数字化平台“渔省心”结合,以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情况,实现了对每艘船的智慧管理;2023年,全国首个海岛“双碳”智慧平台在这里建成,该平台覆盖全领域碳管理,并完成了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台州市首创的“蓝色循环”项目,推动了解决全球海洋废弃物治理的难题,这一“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23年10月,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并被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荐。
“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在“墙外开花”的同时,在浙江省内正加速推广。2024年7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进一步复制推广“蓝色循环”经验 加强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实现沿海县(市、区)“蓝色循环”全覆盖。
“蓝色循环”模式正在从浙江走向全国。2024年6月,长三角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三省市将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共同守护东海环境。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