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阳区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活力 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近9千户
摘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 8955 户,市场主体保有量已近 11 万户,蓬勃生长的市场主体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生力军”。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聚焦市场主体 “急难愁盼” 问题,以精准施策打通发展堵点,以多维发力激活市场潜能。从 “零距离” 的企业服务,到 “加速度” 的产业发展,再到持续升温的消费市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招硬招落地见效,让这片土地成为创业兴业的热土。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 8955 户,市场主体保有量已近 11 万户,蓬勃生长的市场主体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生力军”。
全周期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激活市场活力,首先要让企业茁壮成长。榆阳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起 “培育 — 保障 — 赋能” 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厚植营商沃土,让各类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在企业培育方面,榆阳区实施 “小升规” 梯度成长机制,对认定为市级以上的 “专精特新” 企业,给予一次性 20 万元奖励。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有效助力企业向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方向跃升。同时,深化 “榆阳好产品” 区域品牌建设,通过常态化开展优质产品评选,甄选兼具品质与特色的本土好物,组织企业参与全国性线下展销会,同步开展线上直播带货活动,让榆阳优质产品一步步从区域走向全国市场。
要素保障上,“百名菁英入企计划” 成效显著。每年选聘 100 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民营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定制化专业培训,年培训产业人才超 500 人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而 “陕企通” 平台的充分运用,让企业诉求 “一键提”、政策 “一站通”、服务 “一网汇”,切实成为企业发展的贴心服务枢纽。
数字化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支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榆阳区围绕 “强链、补链、拓新”,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业格局,让产业发展根基更加稳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榆阳区积极抢抓全市数字化转型试点机遇,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统云端化,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充分发挥红太、通海羊绒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涵盖羊绒加工、设计、销售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推动轻纺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与此同时,兰炭、白酒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也在同步推进,通过引入低碳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加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多渠道发力激活消费市场潜能
市场消费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激活消费市场新动能,才能让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榆阳区坚持 “城乡联动、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释放消费潜力,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在商业格局优化上,老城区以国贸、喜洋洋为核心,打造 “历史文化 + 高端消费” 特色商圈,引入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唤醒了老城商业活力;西沙片区规划建设 “智慧商业综合体”,集聚时尚消费、餐饮娱乐等业态,打造现代化消费中心。同时,依托大型商超改造升级 5 个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商业与社区服务业深度融合,让居民消费更加便捷舒心。
商贸流通升级方面,全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拨付资金 500 余万元,构建 “农产品上行 + 工业品下行” 双向流通通道,让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入户,实现了城乡资源的高效流动。实施的 “扫街” 行动,通过上门宣讲入统优惠政策,预计今年新增限上单位 40 家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连锁经济,助力本土商贸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消费市场主体。(侯勇 拓步平)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