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成都市郫都区:集成创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5-08-25 14:57 中国发展网
成都市郫都区

摘要:今年1~6月,郫都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比全国和四川省分别高出0.9个、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4.1%。

中国发展网讯 何子蕊 记者王进 立秋过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阳光灿烂、硕果累累。在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筹),惠及20余家企业、600余名员工的C区通勤线开启试运行,占地1500平方米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窗口,两家酒店的开办申请已经受理,办理时间由承诺51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

雪山下的郫都区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郫都区以集成创新推动发展向好、环境向优的生动注脚。”郫都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武守俊说,近年来,郫都区以企业和群众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感受度,激发企业信心和活力,营商环境从1.0版升至6.0版。

今年1~6月,郫都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比全国和四川省分别高出0.9个、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4.1%。8月5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郫都区位列全国百强区榜单第82位,较2024年提升两位。

创新“一件事”改革 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

日前,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化“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讲了4个企业故事,其中,郫都区的故事特别出彩。据郫都区副区长叶茂介绍,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影视文创产业重要承载地,郫都区创新“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在园区设立“省广电局驻成都影视城政务服务窗口”,下沉承接7项许可事项相关受理咨询、帮办代办、预审初审服务,有效缩短影视项目立项备案和审查周期。

“成都影视城的故事,是郫都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缩影。”郫都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局长陈兰介绍,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并公布了2024年度“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郫都区对此坚定贯彻落实。

陈兰介绍,郫都区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专项工作方案,开设线下专窗并实行定期调度,三批3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已落地可办24项,累计办事环节从215个优化至66个,申报材料从246份压减至146份,跑动次数从127次减少至15次,办理时间从747个工作日压缩至229个工作日,累计办件近437万件。

与此同时,郫都区以区级特色“一件事”改革为抓手,创新推出区级特色“一件事”,针对开店痛点创新“开店顾问”服务助企降本增效,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其中,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创新政务服务集成,推动形成12个环节37项“影视拍摄一件事”清单,审查周期缩减近1/3;验登合一“一件事”改革创新多部门同步受理并联验收,申请材料由18项缩减至8项,规划土地验收和不动产登记时限由48个工作日压减至15个工作日;酒店开办“一件事”改革,创新流程再造,精简材料20项,企业跑动次数由13次减少至1次。

今年1~7月,郫都区新登记经营主体17890户,同比增加45.29%。其中,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4641户、同比增加57.89%,新登记企业3249户、同比增加6.88%。

创新执法体制机制 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郫都区在优化法治环境方面的经验做法可圈可点。

2024年4月,四川省出台《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六部分29项任务和目标构建起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同年6月,郫都区印发《郫都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五大行动11个领域120条举措中,“实施法治环境提质行动”制定了21条具体措施。此举标志着郫都区优化营商环境正式进入6.0时代。

记者了解到,郫都区以“订单+菜单”双轮驱动,精准对接、高效响应企业法律需求,创新构建“有专班”统筹、“有载体”支撑、“有资源”赋能、“有服务”反馈、“有机制”保障的“五有”法律服务模式,推动法律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精准滴灌”转变。参与指导爱奇艺影视文创产业项目等128个投资项目签订,涉及金额约432亿元。

其中,“1(中心)+5(驿站)”两级联动、全域覆盖的涉企法律服务网,39名四川省涉外律师、区内39名公职律师组建的律师专家库,638名网格员、419名法律明白人和63名优秀律师或知名人士组成的调解员队伍为园区企业提供“常态化+点单式”法律服务,真正实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今年5月,郫都区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白皮书》,同步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白皮书》中的一系列案例和数据体现出郫都区经济发展的较高活跃程度。《白皮书》系统梳理涉企纠纷,剖析企业经营痛点,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了全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郫都区以企为先,动态调整行政执法“三张清单”,推行“3+2”包容审慎监管;创新“云端统筹任务+线下协同检查”模式,柔性执法增强企业信心。对20件生态环境轻微违法实施“不予处罚”;对35件涉企综合执法案件从轻处罚,企业满意率达97%以上。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循环统一市场环境

在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筹)内有个“企业相亲角”,通过“企业提”“协会办”“园区邀”三大创新举措,让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成为企业温暖的家,把园区建成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今年5月成立以来共促成合作27对。

园区之外,一场接一场重点企业产品推介会、“产贸联动千企出海”专项活动如火如荼展开。针对外贸履约难、多头跑等问题,郫都区采取“国有公司+专业机构”模式搭建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开展外贸“一类事”保姆式服务,较传统模式每年节省人力成本12万元以上,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签约到交货时限缩短80%,已帮助30余家企业“出海”。

“这是郫都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创新模式集成,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力例证。”武守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郫都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统一,聚焦“立园满园”拓展增值服务场景,围绕市场要素畅通经济循环,先后建成3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驿站),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环境。

构建“区领导+责任部门+园区街道+服务专员”四级专员服务机制,创新“双专员协同+三级服务队伍”和“五办”服务模式,“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走深走实。推行“服务专员+网格员”企业走访制度,建立“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回访—效果评估”全流程闭环机制,常态化走访收集解决问题诉求,今年以来已累计走访企业2071家,收集困难诉求403个,已办结401个,问题办结率达99.5%。

聚焦优化人才和用工环境,创新校地对接机制,搭建“郫都校企慧”微信公众号平台,精准链接“产业+高校专业+学生需求”,发布岗位超1.1万个。

聚焦企业需求,激活土地要素等市场活力,按月开展进园区“绿色通道”服务,完成27个重大项目审批备案。

聚焦优化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联合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及15家银行机构在园区设立“金融服务窗口”,今年以来已新增授信7.77亿元,新增放款6.79亿元,提供融资担保等1.86亿元。

创新校地企合作 打造保障有力创新环境

近段时间,四川省有两个关于“具身智能”的消息引人瞩目:一个是四川省首款情感机器人“爱湫EMO1”即将面世;另一个是研发这款产品的公司在今年7月31日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完成“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揭榜”。

这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为这家公司提供中试产品服务的,正是郫都区精心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家——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没有郫都区就没有我们公司。就像我们中试一样,始终致力于‘搭桥’,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郫都区政企协同,蜂鸟智造已为500余家单位开展服务项目超1500个,助推300多件产品量产上市,发起并管理国内首支由中试平台运营的成果转化创投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加速创新产品“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质产业生态。郫都区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有21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约25万名,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备受业界青睐。

近年来,郫都区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保障有力创新环境。创新校地企合作,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已累计建成蜂鸟智造、中良川工等5个省、市级中试服务平台及18个孵化机构。

2024年6月,华为一口气在成都落地3个创新中心,其中两个落户在郫都区;当月,郫都区、西南交通大学与蜀道集团共建西南交通大学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项目签约;今年7月,郫都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布暨签约仪式在成都科幻馆举办,构建“1+3”全链条服务体系、破解“死亡之谷”,现场达成7项校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郫都区正探索使用科技创新券、推广使用算力券,创新实施海外引才“直通车”工作机制,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等,进一步聚焦产业创新创造“营生态”,围绕企业舒心安心“优环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郫都新篇章集聚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