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消费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摘要:随着服务不断升级、新场景不断涌现,服务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暑期,天津市古文化街景区的夜游持续“升温”,商家推出延时经营、举办现场演出等措施吸引游客,释放夏日经济活力。图为游客在天津古文化街选购文创产品。 新华社
近来,在政策支持和供给创新双重推动下,消费市场的韧性和动力持续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如今,我国服务消费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需求不断升温——养老、托育等服务成为很多家庭的刚需,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显现,演唱会门票紧俏难抢,旅游景区常常呈现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随着服务不断升级、新场景不断涌现,服务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体育消费热情高涨
近几年,来自公众的体育消费热情愈发高涨,这背后也与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密不可分。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会议提到,要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表示,体育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体育消费作为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在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让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1.49万亿元。
特别是,近年来,“村超”“苏超”接续火爆,网球中国季一票难求……我国各地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断呈现出新亮点、新现象,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旺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裕雄表示,“群众体育以往多被认为是体育事业属性,更多需要花钱。但‘村超’‘苏超’等证明了,群众体育也可以是体育产业的一块富矿。”近年来,众多重要的现象级消费事件都围绕体育消费展开。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体育消费持续高速增长。
在8月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谈到赛事经济发展时就提到,以“苏超”为例,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有力地促进消费。体育赛事活动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王裕雄表示,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产业除其经济效益外,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等方面也凸显了独特的社会效应,而这反过来也会促进居民的消费意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淘宝、天猫、抖音等四家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达到2181.6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56.78亿元增长17.5%,远高于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的6.0%。
“数据表明,体育消费潜力巨大。”王裕雄说:“由于在体育消费中,服务消费占比一直在提升,因此其增速应比体育用品消费更快。”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强调,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群众赛事活动的火热,是我国赛事经济释放潜力的一个缩影。赛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强大引擎。在8月1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还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河北、福建、广西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体育赛事也正在通过多种创新模式释放消费潜力。国家体育总局发挥体育赛事引流和带动作用,做强“赛事+”,推动赛事与文化、商务、旅游等领域融合,文体商旅已经成为带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黄金组合”。
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人次,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今年上半年,旅游市场供需两端发力,各地打造消费新场景,展现文旅消费市场活力。
进入暑期以来,避暑游成为全国游客主要旅行选择。飞猪数据显示,乌鲁木齐、昆明、贵阳、哈尔滨、沈阳、西宁、呼和浩特等地热度居高不下。
烈日炎炎,室内滑雪等“新玩法”成为别样的清凉之选。在广州热雪奇迹滑雪场,零下6摄氏度的室内“冰雪王国”里,游客穿着羽绒服度夏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国室内滑雪与冰雪乐园预订量同比翻番,室内冲浪、室内海钓、室内赶海、室内攀岩等新业态遍地开花,搜索热度环比增逾10倍。
暑假期间,“学生游”也迎来高潮,各地文旅针对年轻人喜好纷纷“出招”。在江苏苏州,“苏超”限定“皮肤”上线——苏州文旅与“王者荣耀”游戏联动推出以“东吴少年游,荣耀聚苏州”为主题的“夏日农友会”,将游戏形象与城市特色深度融合,为游客打造全场景覆盖、沉浸式的全新组合玩法。
“通过打造沉浸式文旅新IP、联动新潮文化与‘谷子经济’,不仅快速聚集了年轻客流,更创造了一种可复制的‘游戏+文化+场景+消费’融合模式,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每逢暑期,夏夜经济也成为多地提振暑期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多地因地制宜推出丰富多样的夜间消费活动。江苏公布50个夜间消费集聚商圈名单,打造业态丰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夜间消费集聚区;陕西推出暑期文旅活动2792场,涵盖夜游、夜演、夜市等夜间消费场景;四川提出川渝将大力发展具有巴蜀特色的夜间经济,协同建设夜间消费示范区……
据了解,8月份以来,江苏夜间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夜幕降临,在淮安方特景区,游客们漫步在复古的场景中,仿佛穿越时空。同时,全新升级的夏日烟火大会打造出“火树银花落星辰”的浪漫。景区单日最大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其中超半数是夜场游客。
在夜游玩法更多、受众更广的同时,夜间经济也带来更多舌尖上的享受。8月8日晚,第六届上海小吃节暨夏季美食狂欢节启幕。在大宁音乐广场,油煎馄饨、南瓜饼、火爆鱿鱼、巨无霸油条、一米长大肉串,各式各样的美食吸引众多消费者体验品尝,不少摊位前人气火爆。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以来,“夜游”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约100%,“夜宵团购套餐”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增长98%。
在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看来,在供给端,夜间文旅、灯光秀、体育比赛、特色市集等方面创新多、亮点足;在需求端,“悦己消费”“情绪消费”等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趋势兴起,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对夜游、夜食、夜娱等细分场景的需求更加强劲。“下一步,各地应继续综合施策、协同发力,让夜间经济朝着差异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服务消费有较大增长空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我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但发展服务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服务消费占比约46.1%,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报告分析,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给总量不足。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滞后于需求,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到10%,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约36%的水平,2023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7张,也低于多数OECD国家。二是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低端化、同质化供给过剩,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例如家政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础保洁业务,难以满足家庭对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专业化家政服务的需求。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服务消费领域盈利水平受消费群体偏好影响较为明显,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的营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据此,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高质量供给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下一阶段,金融政策将着重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就在不久前,我国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范围包括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大多数都是属于服务消费范畴,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从供需两个方面支持促消费、扩内需。
专家表示,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强化贴息政策与已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合力,更加有力、有效地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