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粮仓”到“产业厨房” 吉林“融”出乡村新图景
摘要:当粮食突破“原字号”局限、农民超越“卖粮人”角色,粮仓吉林正蝶变为产业强省与共富样板,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作出统筹部署。按照《规划》相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设置了100个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为及时反映《规划》实施进展,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地方典型经验做法,本报自即日起,开设“乡村振兴新实践”专栏,系列报道各联系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探索,着力营造良好氛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收官在即,吉林省交出一份亮眼的“融合答卷”:累计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园50个,撬动总投资299亿元,其中145亿元来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9个园区跻身“国家队”,带动全省粮食产量攀至853.2亿斤。
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近年来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为核心,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依托农村产业融合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新路径。
政策精准滴灌夯实融合根基
近年来,吉林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建设规划》的引领下,提出开展产粮大县振兴工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一县一园”为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这一目标,吉林省指导各县突出顶层设计,厘清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实现三产融合,给予全省30个产粮大县专项资金,支持根据其地理结构、经济发展基础、生产要素禀赋、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内在需求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谋划,布局长远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立足实际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例如,作为全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之一的敦化市打造差异化发展优势,确立了发展以大豆为主的粮豆产业,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发休闲食品、豆奶、保健食品和纳豆系列产品,成功打造了敦化大豆品牌。
此外,通过多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吉林省构建了以特色农业、精深加工、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三产融合体系。2019~2020年间,吉林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整合统筹力度等16项政策措施。
今年出台的《吉林省乡村富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集“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吉菌”“吉菜”“吉果”“吉花生”“吉鹿”“吉蜂”“吉蛙”和乡村旅游、庭院经济,预计2025年综合产值将达到2100亿元。
产业规划落地的同时,吉林省还集中力量强化要素保障。集中配置资金、土地、技术要素。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5亿元支持融合园建设,重点投向肉牛、肉鸡等特色产业。预留不低于5%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保障融合用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强化科技赋能,多个融合园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例如,东丰县乡村振兴食用菌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科研成果,打造了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肉牛养殖业为引导、食用菌产业为循环纽带”新模式。
模式多元创新延伸产业链条
在农安县,玉米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淀粉糖、酒精、生物材料依次下线;在永吉县万昌谷堡,稻米不再只是原粮,而是集教育培训、文化体验、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稻田综合体”;在大安市,肉鸡养殖、精深加工、粪污再利用无缝衔接,一条循环链年产值达30亿元。
各地积极推动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紧密衔接,着力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吉林市龙潭区棋盘村就是一个生动例证。该村以村集体经济注册公司,积极培育黑猪养殖产业链,打造了一条“种植-饲料加工-养殖-猪肉加工-有机肥还田”完整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村集体资产累计达到4.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累计向村民发放各种福利6000余万元。
同样展现产业链融合活力的还有新农人的创新实践。松原双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返乡创业新农人刘双一手创办,通过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有机胚芽米加工、“德稻松”农业品牌产品销售的三产融合模式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同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余人,并通过相关经验带动周边稻渔综合种养农户100多户、直接收益1000多万元。
除延伸产业链条外,吉林省还高度重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品牌矩阵。全省已拥有舒兰大米、查干湖鱼等90个区域公用品牌,东福米业、精气神等268个企业品牌,以及蓝河坝稻花香等384个产品品牌,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柳河县红颜草莓借力融合园区建设扩大产能,成功销往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实现了产业规模与优势双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吉林省共有684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区域公用品牌90个、企业品牌268个、产品品牌384个。这些成果清晰地表明,“吉字号”特色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并日益壮大。
惠农富农显著 激活乡村动能
吉林省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多元经营格局,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能。例如,公主岭市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园区通过与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现肉牛养殖全链条发展。
伴随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和农村要素市场不断完善,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会更广。不仅表现在创造就业岗位上,也表现在随着土地、房屋使用权等方式入股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农民在收获保底收益的同时还能参与二次分红。同时,产业融合也将为返乡创业提供新载体,为培育壮大新农人提供平台。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将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业态集聚、产业集群、转化增值,着力实现“吉字号”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万亿元产值。
下一步,吉林省将以农村产业融合园为“雁阵”,规划三大新场景。一是打造县域链式经济,推动每县培育至少一条百亿级产业链,让收益扎根县城;二是创新乡村消费场景,以生态康养、共享农房、互联网农业激活“美丽经济”;三是构建农民共富载体,通过“土地房屋入股保底分红+二次分红”及返乡创业“拎包入驻”机制,拓宽增收渠道。
当粮食突破“原字号”局限、农民超越“卖粮人”角色,粮仓吉林正蝶变为产业强省与共富样板,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 袁琳)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