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炼成记
摘要:人们惊喜地看到多个行业服务贸易取得新进展,服务贸易正携带着令人瞩目的能量推动全球经济走向繁荣。
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在2025年服贸会会场与观众互动。本报记者季晓莉/摄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引擎,但近年来却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21世纪初开始的国际贸易黄金期已经结束,由于部分国家针对货物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从2024年的3.4%降至1.8%,创下近10年新低。
不过,下滑的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仍有巨大韧性。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人们惊喜地看到多个行业服务贸易取得新进展,服务贸易正携带着令人瞩目的能量推动全球经济走向繁荣。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9月11日举办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介绍,2014~2024年,全球服务出口增速为5.9%,高于同期货物出口两个多百分点;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额同比增长约9%,远高于货物贸易2.7%的增速,贡献了近60%的贸易增长,占全球出口比重已上升至26.4%,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到2040年这一比值将达到33%。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贸易和商品司司长德拉莫拉在会上表示,服务占了全球经济附加值的42%,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上涨,发展中国家接近20%,发达国家已经接近35%。
“很多制造企业依赖物流、金融、设计、服务,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德拉莫拉表示,如今商品与服务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制造企业正在增加商品中服务的比重,结合硬件商品与软件服务,和客户的关系已成为其占领市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中国的服务贸易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据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会上介绍,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速达6.7%,是货物贸易年均增速的1.7倍。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第二。
随着中国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技术和产业优势持续赋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从38.5%提高到52.2%,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范围更广、主体更多元、发展更均衡的包容性增长。
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介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前十名基本都是中西部或沿边省份,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可以更容易进入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从而为地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例如很多中亚国家民众去新疆乌鲁木齐就医,甚至把孩子送到乌鲁木齐上学;很多国内居民拿着身份证在新疆当地就能办‘一日游’,到周边国家旅游。”他说。
商务部服贸司副司长王波在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4》,显示中国离岸服务外包规模转型升级效果十分明显。2024年中国服务外包数字化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规模创历史新高,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主力军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
教育、医疗、咨询、文化等服务可在线跨境远程提供,成为我国开展数字贸易的重要内容。据悉,我国数字文化产品出口迅猛增长,年度海外销售收入连续突破千亿元,3A游戏《黑神话》和动画电影《哪吒》火遍全球。
“数智引领+服务贸易”成为创新拓展新方向
虽然数字贸易往往涉及数据跨境传输、敏感信息保护等问题,一些国家出于安全考虑也相应加强了监管,但数字贸易仍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数字革命正如20世纪的运输革命一样,将冲破各种地域分割、贸易壁垒,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
WTO在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4.64万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64.7%,是货物贸易增幅的2.3倍。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在服务贸易的份额在2014~2023年增速明显提升,且欠发达国家增速比欧美国家快。2024年,全球数字化交付驱动贸易增长高达9%以上。在2040年前普遍采用人工智能和生产率高速增长的乐观情景下,服务贸易增长率可达18个百分点。
生产率的提升归功于创新、开放、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议题。今年采访服贸会,本报记者对人工智能带给服务行业全方位改变的力量感受颇深。
在供给侧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在生产服务环节替代人工,从而改变各国、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在“货物”上附加AI软件、服务乃至场景配套解决方案以提升其附加值,通过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训练出医疗、金融、零售预测等垂直AI模型直接作为服务销售。
据雅培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吕强介绍,雅培作为医疗技术公司,有一款血糖监测仪产品仅1元硬币大小,可对佩戴者实现24小时血糖监测,并在应用场景上延展到监测酮体、肌酸及管理体重。“数字化应用在医疗服务行业大有可为。一是能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患者在院内等待就诊和检查的时间,提升体验;二是通过数字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帮助患者或普通人避免健康风险,如通过电子病历数据分析帮助糖尿病患者减少患病风险。”他表示。
在需求侧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深入应用AI精准评估消费者偏好、预测需求变化、发现以往忽略的细分市场,甚至引导客户进行新消费。
“前段时间稳定币的流行,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领域运用数字化手段重构效率提升的方式。越来越多客户服务、售后等一系列跟消费者体验相关的全链路数字化服务代替了原来的人工模式,而且这个进程发展得非常迅猛。”行云集团合伙人、副总裁、公共事务总经理刘若愚介绍。
在市场媒介方面,人工智能可通过使用实时AI翻译工具打破语言和消息交流壁垒、通过将“单一窗口”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服务准入审批效率,基于智能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为消费者提供“全球购”服务。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食智库秘书长冯全普带来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在8月22日举办的炒菜机器人峰会发布报告显示,炒菜机器人运用数字化手段把炒菜这种非常中国化的行为标准化,让料包、食谱、蔬菜配送都变得相对标准化。“大家通常关注生产端的数字化,但如果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和消费端不能把数字化能力拉齐,大量从业者都只能在各自的碎片里从事自己的数字化。希望大家携起手来,通过食物贸易、服务贸易、国际贸易联动,实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他说。
“我们公司投资的三个关键词是‘前沿、数字、出海’——服务贸易如何用数字化手段出海。”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表示,该公司投资的“六大赛道”包括以创新药为主的生命科技投资,以芯片、半导体、具身智能为主的高端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与风光储氢相关的新能源,以及新材料、人工智能、新消费。
“未来,随着AI技术持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人工智能一定会进一步嵌入到设计、营销、客户售后服务的完整环节中去,形成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服务新生态,也会推动我国实现从价格优势到价值优势的转型,为整体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表示。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服务贸易新发展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农贸司司长詹森在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介绍,2014~2024年,全球数字贸易壁垒增加25%,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和连通性监管障碍。
服务业业态多元、监管难度大,各国存在大量服务市场准入限制和监管约束。据WTO测算显示,服务贸易成本约为货物贸易成本的两倍,各国内部规制因素造成的成本占4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分析表明,如果二十国集团(G20)国家的服务贸易成本减少15%,将推动其GDP增长0.5%。
当前,多家国际组织仍在致力推动成员国在服务贸易中简化程序、提升监管透明度、减少要素跨境流动障碍,一些区域或双边自贸协定、数字贸易协定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在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增速高出制造业大约两个百分点。“服务业开放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金融、商业、医疗、高等教育等领域的高质量服务供给将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支柱。中国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也有助于促进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增加高端服务业就业,同时吸引更多数字产业投资。”
朴之水建议,中国未来可以继续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来扩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投资,重点推动金融、专业服务及企业服务等领域的开放,配合“单一窗口”等贸易便利化机制,提升监管与服务效率;可以推动国内服务业重点领域结构性改革,例如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建立更现代的监管框架,在医疗和教育服务领域探索特许经营;也可以积极参与数字治理等前瞻性议题,例如电子支付、跨境数据流动和人工智能标准,为未来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框架创造有利条件。
詹森认为,中国在开放计算机业务、广播服务、铁路运输、法律服务等服务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在跨境服务、航空运输、法律服务、电信服务领域也有继续开放的空间。
“当下国内对服务贸易形成了两个基本共识,一是服务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服务贸易的发展要靠制度型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提出,中国政府要在7个重点领域——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和金融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融,为各类经营主体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当下中国集中体现为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对密不可分的联合体,标志着中国营商环境建设从基础型配套向高水平引领跃升。”高培勇认为,我国要积极主动对标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真正按国际经贸规则办事,还要立足中国实际,找准营商环境国际公认指标与本土特色的耦合点,有的放矢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体系。
近年来,中国推进服务贸易开放与便利化的力度很大,2024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扩围服务业开放试点、在外资关注的领域加大开放试点力度;首创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显著提升市场开放度和政策透明度。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8月,在国务院以“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专题学习会上提出,要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努力为服务进口营造良好环境。
商务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除开放政策外还有不少便利化举措,包括针对许多跨国公司的关切,促进和规范跨境数据流动,加快发展国际数据服务业务;未来还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CAREC计划下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机制(CARTIF),以及最近升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协定中,在开放服务和协调数字经济标准方面的承诺意义重大。
事实上,中国已将服务业开放置于经济发展核心位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季晓莉)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