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奋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摘要:产业集聚度加快提高。产业园区贡献全省超90%工业增长,郑州市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络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6周年。近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高位推动,筑牢黄河战略实施根基
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提地,始终肩负特殊使命。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今年8月,《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为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目标奠定基础。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等专项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维发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马健重点介绍了河南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核心路径:
着眼“绿”,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降碳减污,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23.5%和23.1%。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532万千瓦,占比51.4%,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铁路、水路货运占比提升至4.5%、7.3%,经济“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着眼“转”,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投用,超硬材料、农机装备跻身国家级先进集群。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较2020年翻两番。
着眼“合”,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交流。构建沿黄合作新格局:纵深推进晋陕豫省际合作,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相继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深化鲁豫交流合作,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22个铁路站直连青岛港、日照港。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中原与胶东共谱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着眼“联”,推动内外一体联动开放。“四条丝绸之路”拓宽全球通道: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中欧班列”覆盖欧亚140余城;跨境电商链接200余国;内河港口开通超40条集装箱航线。近期,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出访欧洲、省长王凯推动郑州-吉隆坡“空中丝路”论坛,加速构建河南对外开放新格局。
制造强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焕新
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夏志胜以“四个加快”概括成效:
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中原科技城、嵩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崛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77.76%,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郑煤机、中信重工领跑全球装备,193个项目获“两新”国债支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1200家,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85.6%;
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郑州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0年分别提高2.4个和2.9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度加快提高。产业园区贡献全省超90%工业增长,郑州市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络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民生为本,幸福河惠泽千万百姓
在补齐黄河流域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穆穆聚焦三大成果进行介绍:
城乡融合提速。沿黄地区城镇化率达66.65%,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流域内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260个、惠及群众101.53万户;
乡村振兴增效。流域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570万亩,2024年粮食产量占全省66.58%,重点打造了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涌现出卢氏香菇、洛宁苹果等富民品牌;
公共服务提质。近五年沿黄地区新增城镇就业320万人,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县乡两级全覆盖,低保等兜底标准稳步提高。
马健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全面落实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幸福黄河河南段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焦孟杰、范纪安)(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