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国庆在即,我们来说说放假的事儿

2021-09-28 13:57 中国发展网
放假 调休

摘要:放假,一个理应让人欢欣鼓舞的话题,却因拼来凑去的调休让不少上班族晕头转向。今天这期《每周发展观察》,我们来聊聊国人公休假日的前世今生。

有些人的月饼可能都还没有吃完,在周六(9月25日)休息一天后,只要再上5天班,我们将迎来今年最后一个长假——国庆7天放假。

从9月13日算起,先上6天班,迎来3天中秋假期,接着工作4天,再休息1天,然后上 4天班,就到了7天国庆假期,随后上2天班,再休息一天,才能回归工作5天、休息两天的正常生活。

image001

image003

中秋、国庆假日安排 来源:中国政府网

总结下来就是:

班班班班班班 休休休 班班班 休 班班班班班 休休休休休休休 班班 休 班……

是不是看着就脑阔疼?要享受美妙的假期,就得接受频繁的调休安排。

放假,一个理应让人欢欣鼓舞的话题,却因拼来凑去的调休让不少上班族晕头转向。今天这期《每周发展观察》,我们来聊聊国人公休假日的前世今生。

古代打工人放假吗?

追根溯源地话,我国休假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每年要在春秋两季举行大型祭神活动(又称“春祭”和“秋祭”)祈求风调雨顺和谷物丰收。每到祭祀日,相闾尽出,全国上下都要参与祭事,作为行政办公部门的官府则在祭祀日停止办公,官员们也可相应休假,与民同乐。

到了秦朝,官员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休假制度,称“告归”。秦代末年,刘邦在任亭长之时,“尝告归之田”。说的就是汉高祖担任泗水亭长时常常请假回家,照顾家中的农作,正是因此,他回家的路上听说了有一无名老人评价在田间耕作的吕雉会子母大贵的事。

真正意义上的“休假”制度最早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当时,国家已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官僚机构,仅有品级的官吏即达到13万人。为调动这些人勤政的积极性,愉快地为朝廷卖力,规定了官吏可以在固定时间内离岗休息。

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中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诗句,也反映当时基层官员的休假情况。

据《汉书》、《后汉书》和《职官志》记载,当时休假分为三类:一为例假。即每5天可以休息1天,遇到节日可以按惯例休假;二为“病假”。即生病时可以休息,但不能超过3 个月,少数人还可以续假,称之为“赐病假”;三是“丧假”。父母去世,可以回家守孝和处理后事,在此期间,不过问职事,也不扣薪俸。这些规定,一直沿续了600多年。

隋朝诗人江总在一首诗中曾写道:“洗沐惟五日,栖迟在一丘”。其中的“惟五日”,是说只有等到第五天才能“洗沐”。所谓“洗沐”,是指洗头和沐浴。那时不分男女都留着长发,时间久了不洗受不了;而洗后还要“晞发”,就是要在太阳底下把头发晾干。如此麻烦的事,不是休假日是很难办的。

宋代团扇上的浴婴图,来源: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

宋代团扇上的浴婴图,来源: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

所以休假又称休沐,这一叫就是很多年。

到了唐朝,休假制度有了新的变化,最明显的有三点:一是增加了事假。官员如果遇到非常事故,可以请假处理,但不超过3天,超过了要受到追究。二是增加了婚假。官员结婚,可以请100天的婚假。三是每5天一休改为每10天一休的“旬假”。 唐朝有个很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韦应物,他在“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说的就是每10天一休。

据统计,唐朝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如元旦、冬至、清明、夏至、端午、中秋、重阳、寒食等传统节假日官员可休假1-7天。

在假期数量上,宋朝不遑多让。在沿袭唐朝旬休的基础上,宋朝还增添了不少节假日。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记载,宋朝的节假日大概有 76 天。据学者统计,元日、寒食、冬至7天,天庆节、上元节7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3天,再有其他零散的小假期。此外再36天的旬休,约有112天,更不用说帝后的忌日假——各类忌日假多达15天。

宋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来源:网络

宋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来源:网络

唐宋两朝可谓是货真价实的“ 放假王朝”,到了元代后,随着官方休假政策的步步收紧,官员可享有的休假天数则大幅度减少。

特别是明朝,劳模朱元璋本着干死拉倒的精神,一口气砍掉了一年中的绝大部分节日,仅保留了诸如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等极少数节日,算下来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对比唐宋时期锐减严重。然而这种把官员当机器用的情况自然会受到官员集团的强烈反抗,久而久之愈演愈烈,为此皇帝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增添了寒假,达一个月之久。

到了清末,西方文化的传入让礼拜天休息的制度渐渐成型,清末的名士黄遵宪写诗云 :“只记看花携酒去,明朝日曜得闲时。”日曜,即是对星期日的旧称

然而,封建社会时期的休假仅限于官员,对于底层的普通劳动者而言,都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过年等节假偶尔休息一下,看个花灯,也是“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进入民国时期,休假制度最大的改变是除了官员以外,普通劳动者也可以享受到休假的权利。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了劳动法大纲,规定“劳动者每星期应予以连续42小时之休息”,“一年劳动期间中,应有一个月之休假,半年中应有两星期之休假,其期间内有受领工资之权”。

新中国,从59天到115天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休假作为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一项制度被确立起来。1949年12月,彼时的政务院发布并开始实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年公共假日为7天。至于平时,我国劳动者实行单休工作制,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这样全年假日共计59天。

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劳动者都把青春献给工作,没有休息时间 来源:1949-2019:中国节假日70年变迁《小康》中国小康网

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劳动者都把青春献给工作,没有休息时间 来源:1949-2019:中国节假日70年变迁《小康》中国小康网

而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的休假模式非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改善,还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和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国人的休假也开始稳定下来。

到了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我国从当年的5月1日起,正式施行双休日制。此后,双休日制作为我国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双休日实施4年后,国人又迎来了节日放假的调整。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长假,从当年国庆起开始执行。至此,著名的“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

曾任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回忆当时向朱镕基总理提出关于增加节假日的建议,“我对总理说,现在这个形势恐怕涨工资不现实,是否可以增加节假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休息机会,这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种方式。”

黄金周的出现有其彼时的现实考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刚过,需要一项政策来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国力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黄金周恰在那一时期满足了大家出远门旅游的迫切需求。

黄金周期间的长城 来源:网络

黄金周期间的长城 来源:网络

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黄金周”带动经济、释放人们出游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对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和波动,另一方面,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但 1997年制定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其他传统节日缺乏法律法规的肯定。

社会各方不断呼吁下,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次迎来修订。2008年1月1日起,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年保留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元旦5个3天的小长假,全年节日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修订后的节日放假安排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也有修订,但放假节日和天数并未调整。)

常被大家所忽视的是,加上双休日,我国全年的假日时间至此达到115天——一年中有近1/3的休假时间。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休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休假就是这个矛盾点之一。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各界对目前的休假安排的讨论自然也多了起来。

——假期少吗?

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有104天的双休日假期,此外,大部分国家的公众节日假期都维持在10—15天的范围内。我国实行国际通行的休假体系,即主要由法定节假日、周休息日和职工带薪年休假组成。其中法定节假日为 11 天,周休息日平均下来每年104天。全年有近1/3的公休假,听起来已经不少了。

有报告显示,全球62个国家,“一周工作5天、拥有10年工龄”的企业员工,带薪年休假平均为 19个工作日,中国(10个工作日)排在并列59位。更何况,在实际生活中,带薪休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人社部去年公布的近三年对60个城市开展的调查数据显示,所在单位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且具备休假条件的职工中,能够享受带薪年休假的人数比例在60%左右,但部分企业带薪年休假制度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全国总工会有关调查显示,32.8%的职工既没有享受带薪年休假也没有得到补偿,6.4%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时间没有达到规定天数。

——调休好吗?

与过去相比,我国的法定假日天数已经大幅增长。然而,通过挪用双休日,把1天的假期凑成3天,把3天的假期凑成7天,为何屡屡遭到网友的“吐槽”呢?

网友吐槽调休 来源:百家号截图

网友吐槽调休 来源:百家号截图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4月30日报道,对于由调休引发的一系列话题讨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解读认为,占据GDP超过一半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产业,而民众的度假需求将在文化、经济发展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使站在经济的角度,更多的假期也是对民众和经济都有利的安排。

几乎每次“调休式”放假,大家都有不同看法。一来,调休是照顾长途探亲、旅游人群对长假的需求。二来,长假有利于恢复旅游经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网友对调休表示不满,一是因为没有长途探亲、旅游方面的需求,调休容易导致连续上班时长过长、身心疲惫。

在一个利益诉求不同、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要让人们欣然接受同一种放假安排,或许并不现实。不论是放假安排,还是其他公共决策事项,都存在众口难调的情况,只能寻求最大公约数、让尽可能多的人群满意。这既需要决策前调查民情民意,也要在决策后做好解释说明等工作。当然,如果能以更有力的措施去保障人们的休假权,让人们对何时出行、休假有更多选择空间,无疑是落实休假制度、保障休假权益的更佳途径。

参考资料:

调休凑长假何不做加法,广州日报,2013年

中国休假简史,逸景营地,2018年

从黄金周到黄金月,两千年春节放假简史,江左梦华,2020年

闲话休假,山东人力和资源保障, 2016年

国人休假的历史变迁,凡夫俗子话财经, 2018年

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建议,人文杂志, 2014年

绝大多数网民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新华网, 2007年

中国的“长假”何妨再长一点,时代邮刊,2020年

古代“打工人”调休吗,财富生活,2021年

五一调休引争论,吴必虎:多增加一天假期,社会承担得起这个成本,中国新闻周刊,2021

理性看待“调休式放假”引争议,齐鲁晚报,2021年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