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株洲市渌口区:实施“三大举措” 破除“三大难题”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5-05-13 17:25 中国发展网 谢晓民

摘要:与2021年相比,2024年全区小升初直升率提升10%,辞职外调教师减少90%,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中考成绩人均总分差距缩小21.6分。

中国发展网讯 2021年以来,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针对农村学生大幅减少、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教育振兴行动,逐步缩小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2021年相比,2024年全区小升初直升率提升10%,辞职外调教师减少90%,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中考成绩人均总分差距缩小21.6分。

调整优化布局,破解校多生少、投入分散的问题

充分考虑生源分布及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一是精减教学点。坚持“看学生人数、看车程远近、看学校比较优势、看群众支持率、看相关保障”的原则,合并、撤转33所小规模学校,基本形成“一镇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区集中办高中”的分布格局。二是实行农村学校学区制管理。依据“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交通半径”三个维度,将农村片区8个镇的21所学校,按照30分钟左右车程划分为城郊、淦田、朱亭、河西4个学区。三是调整招生范围。将城区周边地区纳入城区招生范围,逐步引导城区周边学生进城入学,推动城区周边小规模学校撤转。四是集中财力改善办学条件。统筹“改薄”资金和义务教育经费,对需要长期保留的规模学校,按照“整体建设、分布实施、集约高效”的原则,进行提质改造。近三年归集资金3000万元,打造了6所农村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同时,每年预算500万元资金,安排班车进校园,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出行不便问题。

强化资源统筹,破解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不均的问题

坚持对外引进、对内互济,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推进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引进优质资源。一方面,大力引“名校”,与湖南师范大学、株洲市二中教育集团、株洲市幼儿园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渌口实验学校、市二中南洲学校、市二中青龙湾中学、市幼儿园南洲园,实现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大力引“名师”,实施“夕阳红计划”,招募10名已退休的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回校开展教学教研、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管理。如,聘请株洲市二中原校长曾湘漳担任渌口区五中第一书记,指导帮助渌口区五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实行集团化办学。组建渌口区五中、明德小学、渌口区幼儿园3个教育集团,通过输出管理模式、共享学科资源、统筹教师培训,协同带动城区8所学校,建立“理念统一、教研共进、师资互派、评价同步”管理体系。三是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引导城区6所学校与4个学区分别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联合培育教师队伍、创设教学课程,构建统一的教研培体系。如,渌口区五中津口中学、育红小学携手城郊学区创新教研机制,组建14个全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展跨校联合备课、示范课展示等活动。

推行区管校聘,破解教师结构不优、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教师总量超编、结构性缺编问题,以及机制不活带来的“吃大锅饭”现象,大力实施区管校聘改革,建立学区单一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编制、岗位统一核定,人力资源统一调配,绩效评价统一实施,让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编制固定一校束缚,对学区内教师进行统一调配和聘任,实行多点执教,灵活解决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改革后,15名教师跨校教学,覆盖4个学区内各学段需求,初步实现了“少花钱、优配置、提质效”三重效益。建立竞聘上岗制度,定期开展校内竞聘、片区竞聘、跨片区竞聘,对竞聘未上岗教师,实行跟岗培训、调整安排工作岗位等处理措施。在绩效薪酬方面,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将教师绩效工资拆分成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两部分,其中奖励绩效占比60 %,与工作总量和教学质量挂钩,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后,同岗位、同级别教师绩效差距最大达1万元。改革乡镇补贴发放办法,由按职级职称发放转变为按乡镇远近和执教学校数量发放,树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导向。在职称评定方面,由原来以校为单位的职称评定模式,变为由学区统筹进行职数申报和评定,实现职称评定由校内竞争转向学区内竞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2024年,渌口区新增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5名。(谢晓民)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