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一江安澜 巫峡云开:巴东守好长江入鄂“第一哨”的生态答卷

2025-05-27 11:50 中国发展网 廖亮 付瑞勇 胡露

摘要:5月17日,巴东长江大桥北岸,官渡口镇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手持工具,在石缝草丛间仔细捡拾垃圾。这个被誉为“巴东城市阳台”的小镇,创新推行“网格化+常态化”护江模式,15支小分队驻守8个生态责任区,让岸线清洁成为日常。

中国发展网讯万里长江,自唐古拉山脉奔涌而下,裹挟着磅礴之势穿越崇山峻岭。当它蜿蜒至鄂西大地,在巫峡口叩开湖北的大门,巴东,这座长江入鄂“第一站”的小城,自此肩负起守护母亲河的重任。长江巴东段全长39公里,92.5公里的岸线宛如绿色丝带,在179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强音。十年间,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巴东,以“第一哨岗”的使命担当,走出一条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工程治理三线共进的护江之路。如今,长江大保护即将迎来十周年,这座小城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着动人的生态答卷。

织密“水陆空”立体防护网   让长江“肌体”更健康

清晨的巴东港,巴东县常兴水上环保有限公司的垃圾接收船划破江面薄雾,开启一天的工作。称重、扫码、上传数据……工作人员熟练地将游轮、机舶产生的生活垃圾转运至专用环保码头,再由环卫车送往处理厂。“日均接收超两吨船舶垃圾,我们通过闭环管理,确保污染物‘零直排’。”公司负责人史常勇介绍。

这只是巴东织密长江生态防护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东以绿色港航建设为抓手,不仅实现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更通过18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预处理厂、11座垃圾中转站的高效运转,以及港口岸电全覆盖和船舶受电装置改造,构建起水陆联动的污染防治体系。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攻坚战中,91个排污口全部销号,彻底斩断污染源头。

神农溪支流平阳坝消落区,曾经的生态“伤疤”如今变身减灾样板。巴东投资建设的生态整治工程,不仅增加197.2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更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修复,让消落带重焕生机。与此同时,86名县乡村三级河长穿梭于54条河流、17座水库,用脚步丈量责任,确保每一寸水域有人管、管得好。

全民护江成风尚   “志愿红”点亮生态岸线

5月17日,巴东长江大桥北岸,官渡口镇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手持工具,在石缝草丛间仔细捡拾垃圾。这个被誉为“巴东城市阳台”的小镇,创新推行“网格化+常态化”护江模式,15支小分队驻守8个生态责任区,让岸线清洁成为日常。

在巴东,护江早已超越政府行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生态实践。2024年12月,巴东联合武汉、黄梅等地共同设立“长江哨位”,退役军人组成的“长江卫士”志愿服务队成为护江先锋。他们联动环保、水利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生态宣传,让守护长江的力量“立哨成点、连点成线”。

党建引领下,“红色力量”成为护江行动的核心引擎。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将主题党日搬到江边,组织党员先锋队开展增殖放流、环保宣讲;沿江23个村(社区)的干部群众自发组建护江队,39公里岸线处处涌动着“志愿红”。如今,长江巴东段出县境水质连续三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无劣V类水体,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长江大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巴东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系统谋划水生态项目,深化《长江保护法》宣传,让长江入鄂“第一哨”始终奏响生态保护的强音,让一江碧水永续东流。(廖亮  付瑞勇  胡露)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