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念好产业经 用心谋帮扶——七年时间用心驻村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帮扶之歌

2025-07-31 16:02 中国发展网 刘治学、 王晓勇

摘要:2019年10月,张家山村整体搬迁到谢家坝安置点。李国义多次汇报帮扶单位,由中信银行捐资890万元,为甘江头乡援建建光伏电站一座,每年稳定收入150万元左右,其中按50%比例为张家山村设立光伏公益性岗位55个,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其余用作务工分红,让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中国发展网讯 点瓜、种豆,锄草、施肥,吊架、浇水……入夏以来,甘肃宕昌县甘江头乡谢家坝安置点院内,一块两亩多的“农博园”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准备做餐的大娘大嫂采摘几样时令蔬菜,微信扫码付款后,即时入厨清洗,几下翻炒后,两三个绿色环保菜品即端上餐桌。

“农博园”的主人叫李国义,是中信银行派驻宕昌县甘江头乡张家山村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自2018年起,他用七年时间用心驻村,用情帮扶,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帮扶之歌。

谢家坝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建有住宅楼12幢,安置甘江头乡张家山村、袁家山村等9个村的208户839名贫困群众,其中张家山村为整村搬迁村。

群众搬迁后,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增收问题如何解决?李国义和村干部反复进行商讨,同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安置点有部分闲置土地,能不能利用起来,建成一个产业园?说干就干,李国义协调拉运优质耕土,从附近老乡家拉来农家肥,对沙石地进行改良,搭建两座塑料大棚,对棚内棚外地块划分区域,引进种植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马铃薯、西葫芦、小白菜、水萝卜等十多种节令蔬菜,养殖兔、鸡等家禽,同时沿产业园周边种植花草,把产业园打造成一座小型“农业博览园”。

搬迁户杨芳和李心兰经常在产业园务工,参加疏土、种植、锄草等一些田间管理,同时负责安置点公共绿化区域的一些管护。“在家门口干农活,作务花草,蔬菜长得好,花园花盛开,心情好,一年还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杨芳高兴地说。

产业园为“三类户”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是防返贫的重要措施之一。谈起“农博园”,李国义兴致勃勃,“盘活资源,充分利用。蔬菜新鲜,绿色环保,现采现卖,对安置点群众优惠,价格比外面菜贩的便宜。”

李国义有更深层的打算,“安置点已经建起了幸福食堂,即将开业,产业园直接为食堂提供蔬菜,降低成本,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

在安置点的产业车间,女工李让桃和工友一块加工电子数据传输充供电线材。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实践,李让桃已能熟练的焊接加工数据线材,由刚开始的每天十多条到现在的六百多条,每天加工费也能挣到120多元。

“加工数据线这些都是电视中看到的工厂化密集型生产场景,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从事同样的工作,虽然熟练化程度还不够高,但我们通过练习,还能进一步提升,技术是能得到收入回报的。”李让桃对新的工作比较满意。

今年4月,经过广泛联系协调,李国义终于和广东东莞市创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下了电子数据传输充供电线材代加工合同,为当地闲散劳动力引进了新的就业岗位。“培育更多的产业工人,让大家都能吃上技术饭。”李国义说。

2018年,李国义带着对农村工作的热爱和情怀,踏上了张家山村的土地,开始了帮扶之路。访民情、搞调研、找出路,做计划,李国义争取帮扶单位支持,投资55万元,建立张家山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指导村办合作社收购加工村民的农产品,累计销售30多万元,为合作社创收6万元,并获得奖补资金6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

2019年10月,张家山村整体搬迁到谢家坝安置点。李国义多次汇报帮扶单位,由中信银行捐资890万元,为甘江头乡援建建光伏电站一座,每年稳定收入150万元左右,其中按50%比例为张家山村设立光伏公益性岗位55个,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其余用作务工分红,让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两年,李国义争取资金,在安置点硬化地坪,搭建钢架构大棚,建立农贸市场。新建冷库,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探索村办企业模式,成立物业公司、手套代加工厂、电子产品加工厂,培育特色产业,培养人才,让他们自主创业提高收入。

“探索‘企业+车间+农户’模式,引进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实现‘搬迁群众就业一人,稳定致富一家’的目标。”李国义说。(刘治学 王晓勇)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