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科技赋能结硕果 村社联建共增收
摘要: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小麦滴灌浅埋技术尽显“精准高效”优势。
科技赋能护航粮食丰产 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甘肃玉门市黄闸湾镇锚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新技术推广为引擎,以村社联建为纽带,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了粮食增产、集体增富、农户增收的多重效益。
科技“发力”,让每一寸土地多产粮
穿行于黄闸湾镇的田间地头,现代化种植场景扑面而来。小麦田里,滴灌带浅埋地下,水肥精准送达根系;玉米地中,宽行便于机械穿梭,窄行植株密密匝匝,通风透光恰到好处。这是该镇推广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小麦滴灌浅埋技术尽显“精准高效”优势。播种量减少40%,播种深度从5厘米缩减至2厘米,节水40%,而产量却提升20%,亩均达到530公斤,最高单产更是突破702公斤,小麦千粒重从44~46克增至48~50克,产量显著提升。
玉米种植则用上了滴灌水肥一体化宽窄行密植技术。通过“扩行距、缩株距”,宽行留足机械操作空间,窄行实现密植增产,每亩植株从5000株增至7150株,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同时,通风透光性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出苗率稳定在90%左右,亩均产量从800千克跃升至1100千克,增幅达37.5%。“三节三增”(节水、节肥、节本,增产、增效、增收)成为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
示范“引路”,让好技术走进万亩田
“以前凭经验种,现在靠技术管,产量蹭蹭往上涨。”黄花营村种植户何瑞的话,道出了新技术推广的实效。
为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红利,黄闸湾镇以农业合作社为龙头,在黄花营村高标准农田打造3000亩滴灌浅埋小麦种植示范片区,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收割”的全流程托管服务。示范片区的成功,迅速辐射带动全镇种植小麦5150亩、玉米2.03万亩,完成粮食种植任务的208%。
与此同时,该镇着力培育“种植大户+职业经理人+技术团队”专业队伍,已涌现26名种植大户、3名职业经理人、4支本地技术团队。“田间课堂”开在田埂上,“一对一指导”送到大棚里,让现代化种植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联建“聚力”,让产业链串起共富路
“仓储物流中心建起来,我们的粮食再也不怕受潮、卖不上价了!”看着崭新的钢结构仓储库,农户们喜上眉梢。
今年,黄闸湾镇以“党建引领、村社联建”为抓手,由4个村党支部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集资入股,建成村集体经济增收产业园,其中农产品仓储物流集散中心一期工程已投用,3个钢结构标准化仓储库,仓储容量达5.4万立方米,年可周转农产品6万吨以上,损耗率降低10%。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产业园资产、收益按各村入股份额共享,预计每个村年增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按照规划,后续还将引入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宗批发中转等项目,推动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流通融合发展,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成为增收点。
下一步,玉门市黄闸湾镇将持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健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基地,让更多农户在产业链增值中分得红利,绘就集体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玮)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