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甘肃玉门:产业引擎轰鸣 乡村绘就新景

2025-08-15 14:50 中国发展网 靳娜娜

摘要:从韭香四溢的加工车间到机声隆隆的田野,从统种共富的连片农田到温暖亮堂的康养新居,赤金镇以产业为基、创新为钥、民生为本,在戈壁滩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中国发展网讯  初秋的甘肃玉门市赤金镇,韭香四溢,农机穿梭田野,崭新农家院落错落有致。这片戈壁绿洲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赤金镇以党建为引领,紧扣产业提质增效、模式创新突破、民生福祉提升三大关键,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共富之路。

产业链条延伸 集体经济壮大

在赤金镇,韭菜不仅是飘香的特色农产品,更是撬动集体经济增长的关键支点。西湖村菜农王廷贵忙着在大棚里收割青翠的韭菜:“这一茬收完能有6000斤,按1块2算,能有7000多收入!”这得益于镇上积极推动的旧棚改造、新品种引进推广。

但赤金镇的眼光并未停留在田间地头。瞄准韭菜产业的精深加工和附加价值,一座崭新的韭花酱加工厂拔地而起。厂内配备了冷藏保鲜、包装储运和先进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我们与内蒙古草原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签了100吨的加工订单,按每吨5500元结算。”营田村党支部书记张占红介绍道,“虽然第一年成本相对高一些,预计每吨盈利300元,但仅这一个多月的集中加工期,就能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

尤为关键的是,这座总投资近900万元的工厂,其资产悉数归属村集体,并为周边40余户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从地头的新鲜到舌尖的美味,赤金镇在延伸韭菜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上做活了“增值”文章。

此外,赤金镇整合8个村的资源和资金,成立耕拓者农机服务公司。这家纯集体所有、企业化托管运营的公司,提供全程农机服务。首年即实现经营收入164万元、净利润77万元,各村按股喜获分红30万元。今年以来,作业面积已达2.5万亩,收入85万元,全年预计破200万元。“耕拓者”正成为驱动全镇共同发展的致富列车。

“统种共富” 激活土地潜力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的根基。赤金镇共有耕地5.76万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覆盖5个村。今年8月底,营田、金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又将开工。项目完工后,全镇高标准农田将达到3.8万亩,覆盖7个村,基本实现全镇推进。

农田建设如火如荼,经营模式也在升级。面对小农户分散经营对接大市场的难题,以及部分土地可能无人耕种的隐忧,赤金镇如何破局?

答案在于“统种共富”模式。赤金镇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整合各村可利用耕地资源,在全市率先推行这一土地合作经营新机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购销”,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目前,各村通过“统种共富”已规模化种植玉米6118亩,辣椒、茴香、食葵等经济作物389亩,总面积达6507亩。各村已与嘉峪关祁牧乳业、诚润生态农业等公司签订订单,合作方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从当前作物长势和良好市场预期看,预计亩均收益可达200元,年底有望实现总收入130万元,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的难题。 

民生为本 宜居新镇暖人心

在铁人新村,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曾经抱怨的刘春生如今笑逐颜开:“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住上带地暖的新房!”这样的变化源于赤金镇刀刃向内的民生改革。针对搬迁中发现的孤寡老人住房难题,创新推出“拆旧宅换康养房”政策。老人只需拆除自有旧宅,即可置换集镇区50平方米简装康养房。目前3栋40套住宅已封顶,9月底将迎来首批主人。

与此同时,投资千万的“温暖工程”正在地下延伸,30.01公里供暖管线、5.44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全面铺开……“脏乱差”已成历史,“洁净美”成为现实,居民安居乐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赤金镇正用点滴变化诠释着“民生温度”。

从韭香四溢的加工车间到机声隆隆的田野,从统种共富的连片农田到温暖亮堂的康养新居,赤金镇以产业为基、创新为钥、民生为本,在戈壁滩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靳娜娜)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