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擘画“四大名片”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摘要:2025年,随着总投资18亿元的温泉康养综合体破土动工、数字书画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这座西北小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发展网讯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千年古县通渭正挥动文化之笔、饱蘸产业之墨,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近年来,通渭县以“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四大文旅名片为引领,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2025年,随着总投资18亿元的温泉康养综合体破土动工、数字书画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这座西北小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航拍通渭温泉新貌 陈佰万 摄
翰墨飘香:从“书画艺术之乡”到“全产业链文创高地”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百年民谚道出了书画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根基。清晨的悦心国际书画村里,农民书法家张万昌正在挥毫泼墨,为通渭县“陇上神泉·书画通渭”文化活动月暨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精心创作。“过去握锄头的手现在能创作艺术品,书画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他感慨道。
作为全国首个“双书画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通渭已培育出1.2万人的书画创作群体。280万件的民间书画收藏量、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文房四宝交易规模占西北市场六成以上,彰显着其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市场活力。
图为“陇上神泉•书画通渭”文化月展览上的观展人群 王斌 摄
通渭更着力推动“书画+产业”融合,培育文创企业30余家,开发衍生品百余种,年产值达5000万元。悦心国际书画村等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汇聚800余家画廊,每年举办的书画艺术节更是汇聚千余名艺术家,成为全国书画创作的交流枢纽。如今,通渭正积极打造“书画数字交易平台”,让传统丹青墨香插上科技的翅膀,连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汤泉氤氲:千年古泉激活康养经济新引擎
“浴可祛疾,饮能驻颜”——清代《通渭县志》记载的温泉奇效,正被现代医学验证。在通渭县人民医院温泉水疗中心,来自兰州的类风湿患者李淑兰经过两周的“中药熏蒸+温泉理疗”,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康复科主任张晓非介绍:“温泉中氟离子含量达8.7mg/L,对皮肤病、关节炎有效率超85%。”
这座日涌量6000吨、水温恒达53℃的“陇上神泉”,正迎来新生。2025年3月,总投资18亿元的温泉康养综合体破土动工,项目融合“温泉游乐+中医养生+书画文创”三大业态。技术总监王建龙在施工现场展望:“我们将建设西北首座温泉博物馆,重现明代‘通渭八景'之一的‘温泉冬涨’盛景。”
通渭县以温泉为核心,串联书画、红色、农耕资源,精心设计“品书画、泡温泉、游乡村”复合型旅游线路,推动“温泉经济”成为县域增长新引擎。
从汤疗的自然奇观到“文旅康养”的经济引擎,通渭温泉以地热为墨,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振兴画卷。
红色铸魂:长征精神照亮乡村振兴新征程
通渭,一片浸润着革命荣光的红色热土。
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这里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核心,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等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点,通渭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红色教育网络,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图为榜罗镇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 杨强鹏 摄
“党中央在榜罗镇作出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革命翻开新篇章。”在修缮一新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范科蕙正向研学团队讲述历史。展柜里,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宣传标语门板”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字迹依然清晰有力。
近年来,通渭县深挖长征资源,创新“红色+”融合模式,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文旅”,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2025年,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升级工程启动,计划建设长征步道、情景剧场等项目,让历史故事“活起来”。
“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更要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活力。”通渭县文旅局负责人李逢霖强调。
耕读传家:乡土文化滋养诗意栖居
通渭人将“耕读传家”的古训融入血脉,笔墨丹青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亮丽底色。在村落间。“耕读第”“清平居”的门匾随处可见,诉说着“昼耕夜读”的传统生生不息。
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孪生“刚强兄弟”,便是这一精神的生动的写照。在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的故乡,兄弟俩倾注五十余载心血植树播绿,硬是在黄土旱塬上种出400亩葱郁的“小江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旱塬愚公”。
图为“刚强兄弟”许志刚徐志强忙着种树 张赛 摄
种树之余,两人的艺术人生同样绚烂。一个挥毫泼墨,一个巧手雕刻,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着心中的绿色家园。
忙时躬耕陇亩,闲时寄情书画。通渭人以质朴为砚、生活为毫,在黄土地上书写着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守护着那份醇厚的乡愁与乡魂。
擘画未来:文化为魂绘就振兴新篇
今日之通渭,正以文化为魂、生态筑基、产业展翼,在黄土高原上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站在新起点,通渭县委书记邵鹏擘画蓝图:“我们将深化‘四大名片’融合工程,全力打造书画文创、温泉康养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如今,这座西北小城的发展轨迹,恰似其笔下酣畅淋漓书法作品——起笔沉稳厚重,坚定有力,收笔气势昂扬,正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宣纸上,挥毫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新篇章。(包雪瑞)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