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透视2025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系列评论(四)

2025-08-12 13:0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高质量发展

摘要:通过“科技自主+资源可控+金融防御+法律威慑”,将资源与技术“命门”掌握在手,方能在全球博弈中“化危为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季晓莉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能源、数据、地缘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风险上升,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威胁从单一领域扩展成复合型风险。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些重要论断充满辩证法,是我国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之际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需系统性应对威胁。先来看一下我国经济安全领域的短板所在。最迫在眉睫的,是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在能源领域,我国铁矿石、铜、石油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高度依赖进口的锂、钴等新能源矿产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3~5倍,国际镍价曾单日暴涨250%,凸显供应链脆弱性;在技术领域,我国面临着技术断供的威胁,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在今年上半年的关税战中被美国“卡脖子”,导致中国机械产品对美出口份额骤降50%。

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多种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如电动汽车、半导体的关税税率高达25%,以遏制中国高科技产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美国还推进《芯片安全法案》,要求对华出口芯片加装远程监控和关闭模块,试图控制该国技术以避免流向中国。例如,美国拟以中国“支持俄罗斯”为借口推动新制裁法案,威胁冻结中国在美资产、限制中国技术出口;今年以来,英伟达H20芯片因潜在“后门”遭中国网信办约谈,暴露出中国用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问题。此外,我国的稀土被不法分子通过伪包装走私出境,但被国家安全部截获等案例也不少。这些案例显示,数据与资源双流失风险在我国依然广泛存在。

还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些地缘风险有可能通过波及金融市场从而传导到实体经济,最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引发资本外流、汇率贬值,随之冲击国内房地产和信贷市场。

针对经济安全风险,化解之道也很明确。

首先,要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科技攻坚,加速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加固资源保障,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推进“智能勘探”“深地探测”技术研发,新增锂、铀、金等战略资源储备,降低战略矿产对外依存度;提升供应链韧性,构建合理资源开发体系。例如,开发青藏高原锂矿带、建设胶东金矿基地等。

其次,构建经济安全防御体系。可建立地缘经济风险指数,监测贸易、金融、供应链多维波动,提前预判制裁冲击;通过专项基金、国债发行、定向降准等工具保障国防和关键基础设施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战略项目;激活内需,通过减税降费、消费券等政策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第三,深化重塑国际合作与规则。通过拓展中亚铜矿、东南亚镍矿等海外基地,组建国际矿业开发联盟,降低单一依赖,扩大资源来源;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减持美债,减少美元体系掣肘;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储备货币多元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用一些可控办法,对冲美国技术封锁等。

第四,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措施。要重视反间谍立法,依据反间谍法、刑法严惩商业泄密;升级金融监管,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打击非法资本外逃和资产冻结风险;可促进供应链合规,例如,强化海关查验、要求外资企业提交芯片安全证明等,阻断内置监控后门;还可以通过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分级分类监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进行数据安全能力评估、流通备份审查等。

通过“科技自主+资源可控+金融防御+法律威慑”,将资源与技术“命门”掌握在手,方能在全球博弈中“化危为机”。还要看到,最根本的一点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只有一心一意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卡脖子”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

通过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我们一定能防患于未然,将经济安全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