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实名”:“有名有姓”更要“有情有义”
摘要:从“杨国福麻辣烫”到“朱光玉火锅馆”,“实名”餐饮凭独特魅力席卷市场,餐饮行业竞争正从“功能”转向“情感”。
如今街头,“赵美丽火锅”“陈香贵牛肉面”等带人名的餐饮店日渐增多,从“杨国福麻辣烫”到“朱光玉火锅馆”,“实名”餐饮凭独特魅力席卷市场,餐饮行业竞争正从“功能”转向“情感”。然而,姓名也只是敲门砖,真正支撑品牌长远发展的,是背后的品质与真诚。
“实名”餐饮走红,精准击中消费者情感与理性需求。情感上,它契合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信任逻辑。有调研显示,62.3%消费者选这类店首看“人名带来的信任感”,近八成承认人名影响消费决策。“杨国福”“张亮”等品牌,让48.6%消费者联想到“传统老字号”,43.2%感受到“故事与情怀”,快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理性上,人名是“记忆锚点”,外卖平台上“刘文祥麻辣烫”等门店更易被记住,超六成消费者对人名店铺印象深刻;超半数的消费者首次接触源于熟人或社交平台“种草”,形成了“打卡—分享”闭环,也助推了品牌快速破圈。
但“实名”红利非永续,姓名能吸引流量,却不好护住口碑。这类品牌的核心优势是“个人信誉背书”,但触碰食品安全红线却更容易崩塌。有数据显示,遇到食品安全负面新闻时,“实名”品牌面临的是消费者对其犯错更低的容忍度。此外,“实名”品牌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是如何在坚守文化内核时适配现代口味,防止一味地固守“老字号”被年轻消费者抛弃;另一方面是如何在连锁扩张中,保持门店口味、服务质量等,防范因门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稀释积攒的好感。
“实名”餐饮要“长红”,需从“有名有姓”升级为“有情有义”。消费者看似为“名字”买单,实则为“名字背后的价值”付费。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实名”餐饮,46.8%认可“价格更优”,40.5%青睐“口味更好”,38.1%看重“品牌记忆度”。性价比与产品力是根本,品牌需坚守品质底线,来满足消费者对食材新鲜、价格合理、服务优质的需求;以文化为核心,如朱光玉主打“重庆非遗火锅技艺”,让“实名”成为文化载体;以用户为中心,发挥消费者认同优势,深化情感联结,探索预制菜、联名等新路径。
“实名”餐饮为行业增添了烟火气与人情味。但需清醒认识,名字能获得短期关注,唯有坚守品质、用心服务、珍视消费者情感,品牌才能终得长久喜爱。当“有名有姓”招牌下是“有情有义”内核,这些品牌便成了记忆里有温度的生活坐标——这才是“实名”魅力的终极内涵。(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邵鹏璐)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