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共举,北大医院胃肠外科勇攀“手术珠峰”
摘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王鹏远和他的团队正在以“三大创新”屡次向贲门癌挑战。
中国发展网讯 通过前期4次化疗,再实施近端胃癌根治切除,又进一步利用机器人进行保留功能的双肌瓣(Kamikawa)吻合术后,贲门癌进展期伴随淋巴结转移的山西患者姜先生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一治疗难度高、手术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的领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王鹏远和他的团队正在以“三大创新”屡次向贲门癌挑战。
图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贲门癌诊治团队
前排左起:胸外科商学谦副主任医师,胸外科赵虎主任医师,胃肠外科王鹏远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左帅副主任医师。后排左起:李吉昌博士后,胃肠外科陈善稳主治医师,刘永卓博士,赵佳旭博士
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列第五位,但是死亡率却排在第三位。同时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在每年新发的36万胃癌病例中,约三分之一属于胃食管结合部癌,又称贲门癌。
贲门处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也是身体胸腹交界的地方。紧邻心脏、主动脉、肺、肝脏、脾等重要脏器,手术风险高。"胃食管结合部就像医学上的'三不管地带',"王鹏远教授解释道,"上面归胸外科,下面归腹部外科,这种学科分割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这一部位发生癌症,相当生命之门被植入了定时炸弹。在这个高危要地拆弹,必须要胆大心细,配合高技术工具的加持。
如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治疗效果最优?王鹏远团队借鉴日本"上消化道外科"先进经验,与胸外科自发组建了跨学科专业组,在两个学科之间形成配合补台不越界,患者福利第一位的诊疗理念。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经展现出显著成效: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更在手术沟通和协作上达到无缝衔接,极大提升了治疗效果。
理念创新,实现病人生活常态化
"传统全胃切除虽然切除了肿瘤,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通常会产生倾倒综合症,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等病症。"王鹏远介绍称。为此,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食管优先”手术理念。即在确保切除范围精准,病灶清除彻底的基础上,开展最大范围保留部分胃部的手术。同时,通过双肌瓣吻合技术,该团队还成功实现了"人工贲门"再造。
"天然贲门就像单向阀门,我们手术就是要重建这个结构,达到能通不返流的效果。"这种技术创新使患者既能保住胃部的消化功能,又能有效防止反流,使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技术创新,驶入智能化"毫米时代"
借助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北大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正进行着一场腹部外科的革命:术前,通过胃镜寻找病灶并以钛夹标示,此举可将误差控制在0.5厘米以内;术中,利用机器人器械520度无死角旋转和毫米级操作精度,实现出血少、创伤小、清扫彻底的手术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清扫30个以上淋巴结,远超15个的标准要求,机器人的缝合精度误差可以达到毫米级别。"王鹏远介绍说。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王鹏远团队不仅成功实施了90高龄、多次手术、肝移植术后等特殊病例的治疗,更建立起了从术前化疗,术后化疗,到术后营养指导与定期回访的全程化管理体系。(张佳庆)
责任编辑:郭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