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前超额实现机器人“双百工程”目标
摘要: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在发布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时表示,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双百工程”所确定的有关目标都已经超额提前完成。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晓涛报道 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在发布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时表示,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双百工程”所确定的有关目标都已经超额提前完成。
据介绍,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北京市在2023年印发的《第二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双百工程”,即到2025年培育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北京市聚焦机器人“1+4”产品体系,即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通过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发挥北京超大城市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的力度,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目前,北京市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今年上半年又增长40%,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梯队。”姜广智说。
姜广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机带动能力。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通用具身智能水平。将率先建设人形机器人整机中试验证平台,解决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等量产关键问题,推动形成人形机器人等产品高水平规模生产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安全可靠的创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加快全域场景开放。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并开放一批酒店、餐厅、街区等公共服务的全域场景,在关系民生的餐饮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积极用好机器人首试首用等产业政策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发展和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区域和功能布局,携手拼经济,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据悉,在北京亦庄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共同主办,28家国际机构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同期举办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
责任编辑:王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