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天津河东区:以“四区”建设为抓手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2025-09-26 13:12 中国发展网

摘要:“十四五”时期,河东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四区”建设,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提升。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朱波报道 9月25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东区专场。河东区委书记周波,河东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川,河东区副区长田海鹏,河东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帅英军,河东区人社局局长于春野出席,介绍高质量发展的河东实践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周波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河东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五年。河东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四区”建设,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提升。

——打造转型发展的活力河东。作为中心城区、曾经的老工业区,河东区全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宝贵机遇,优化“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天津站地区、海河东岸创新发展带、金贸产业园区等载体提质升级。相继引进了国能集团天津电力、大唐电商等一批央企下属企业项目,驻区央企下属总部型企业达到32家,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全区限上企业持续增加,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超过7.6万户,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比重从18%上升到26%,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从8%上升到12%以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区内大院大所、科教资源作用,推动“地”“电”“核”等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达到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成功实施全国首单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镱-176同位素”实现成果转化。国机集团天津电气院建成3个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上线全市首个海洋环境数据专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东区成为全国首批10个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之一,全区的创新生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打造焕新焕彩的品质河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在中心城区率先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梯次谋划实施了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一冷·天音、大直沽片区等一大批大体量城更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40亿元,曾经的“工业锈带”正蝶变为“产业秀带”“生活秀带”。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全区城市更新作了大篇幅报道。嘉里中心、金茂广场、俄欧风情街、路劲屿东城、大直沽中路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串珠成链、交相辉映,城市越来越大气、洋气,充满现代气息。

——打造人文荟萃的魅力河东。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河东区作为天津的城市之根,持续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聚焦“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直沽文化特质,赓续文史脉络、重塑工业空间、活化非遗技艺。全区非遗项目达171项,总量居全市前列。推出祥禾糕点、大直沽酒、老津衛花茶等具有河东特色的系列非遗产品。深入挖掘严复与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严复主题公园建设。坚持“文创+科创”定位,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深化合作,成立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开展“海河东游GOU不同”、非遗市集等系列活动,推动建设金阜码头、直沽码头、棉3码头,河东体育场、河东文化馆剧场实现运营,丰富各具特色的消费场景,把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河东。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始终把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每年扎实实施20项民心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成立全市首家街道就业驿站和商圈就业驿站,累计新增就业超过8万人。累计新建、改造5所义务教育配套学校、2所十二年制学校、11所幼儿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40余个,总建筑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9万户。深化“大城三管”,扎实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扮靓城区颜值、完善便民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安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