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千强镇”

2025-10-14 01:01 中国发展网
乡村振兴

摘要:近年来,海门镇“纺织印染重镇”的名片不断为人所知,依托潮阳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临港特色产业片区、绿色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重点推动新材料、纺织印染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形成海门经济的核心产业集群。

近年来,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以能源产业为引擎,培育厚植纺织印染和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渔业,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致力打造“产业强镇、临港重镇、文旅名镇”。近日,海门镇再度上榜2025年全国千强镇榜单,这是该镇第五次跻身全国千强镇。

能源生根 绿色转型

依托天然优越的临港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海门镇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随着华能1-4号机组、华电一期项目的先后投产,华能5、6号机组、华电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以及海上风电储能整装项目的筹备建设,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海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华电一期项目建设有2台68万千瓦高效洁净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和1个7万吨级专用煤码头,已于2023年完成1、2号机组基建转运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华电一期项目实现了灰、渣、石膏100%综合利用,全厂废水零排放,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环保标准要求,推动码头“以电代油”改造,有效减少煤船停靠环境污染。去年11月,项目完成了码头口岸开放工作,进口煤炭外轮可直接靠泊码头,每年节约运煤成本约7500万元,落地汕头市的进口贸易额每年将超10亿元。自2023年投产以来,华电一期项目已累计发电量超99亿千瓦时。

华电汕头公司二期项目计划2027年双机投产。汕头华电发电有限公司计划物资部主任李长亮介绍称,项目建成后,机组每年发电量可达90亿千瓦时,将有效保障广东省中长期电力供应安全,满足电力需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项目还对促进广东电源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为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提供更坚实的能源保障,助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产业园集聚发展 纺织印染智能化

近年来,海门镇“纺织印染重镇”的名片不断为人所知,依托潮阳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临港特色产业片区、绿色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重点推动新材料、纺织印染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形成海门经济的核心产业集群。

作为潮阳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的重点配套企业,汕头市荣昌纺织智能数字化印染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中。公司智能数字化印染厂负责人李启荣告诉记者,首条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第二、三条生产线正在安装。该生产线具备密封设计,能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蒸汽热能消耗,并配备先进的水循环系统,预计可节约生产用水25%至30%。同时,生产线实现高度数字化与智能化,大幅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纺纱、织布到印染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完善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目前,潮阳区49家印染企业已全部入驻印染园区,其中44家已投产,另有1家印染相关配套企业广东荣昌纺织实业有限公司也已投产,产业集聚效益已初步凸显。同时,潮阳海门临港特色产业片区于2023年被纳入汕头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并作为潮阳-龙华共建产业园,规划占地7875亩,其中作为启动区、规划面积2075亩的汕头市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已启动建设。

渔港经济焕活力 水产加工链升级

海门镇渔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水产资源丰富,辖内拥有占地200万平方米的海门国家中心渔港。近年来,海门镇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通过推进渔港后方腹地规划和渔船“改木建钢”工程,积极扶持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海洋渔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浸泡、分拣、冷冻,上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员工正在熟练地剥虾去壳,对新鲜海虾进行精细化加工,水产车间现场一派繁忙有序作业景象。汕头市锦泰水产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水产品进出口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海门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其产品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门镇大力扶持企业发展的暖企措施,大大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汕头市锦泰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郑毅忠介绍说,目前总投资5亿元的锦泰实业产业园正加紧建设,项目分两期,打造冷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综合批发等功能板块。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促进水产产业上游(养殖)与下游(水产品加工、预制水产品、冷链配送)企业联动升级发展,对当地水产品品牌建设、产品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预计投产后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0亿元,年可创税收约5千万元。

乡村振兴 和美海门

海门镇围绕美丽圩镇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圩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基础短板,高质量推进“七个一”升级改造和中铁建助力合作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绿美生态建设成效,推动城乡风貌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海门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结合地域特色、山水特征、产业特点,加快推进华电二期、海上风电、花伴湾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能源、工业、文旅、乡村振兴、渔业渔港等五大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近五年,海门镇先后获评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省文明镇、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等称号。

海门镇把壮大富民兴村产业作为主要抓手之一,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该镇充分发挥外四片区“一村一品”个性特色,积极推动特色种植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企业龙头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海门镇还把乡村风貌提升作为基础性工程,坚持“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有序推进山海农耕·乡村振兴海门示范带建设。(中国发展网 黄思程  石培璋  记者罗勉报道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