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一座小城的文化坚守 ——记《通渭书画》杂志发行十周年

2025-11-05 16:05 中国发展网
甘肃通渭县 《通渭书画》

摘要:通渭的坚守,从来带着“于贫瘠处生繁花”的韧劲。这里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相对滞后,却因“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执念,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当陇中高原的风,又一次拂过通渭街头画廊的窗棂,当案头的《通渭书画》叠起第42册厚度,这份诞生于2015年6月的刊物,已然陪这座小城走过了十载春秋。十年不算长,却足够让一本杂志从“填补空白”的新生力量,长成守护通渭书画根脉、助推文化发展的坚实脊梁,每一页纸墨里,都藏着这座小城对书画艺术最执着的热爱与坚守。

通渭的坚守,从来带着“于贫瘠处生繁花”的韧劲。这里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相对滞后,却因“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执念,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早在《通渭书画》创刊前,近万名书画创作者、400多家画廊、2000多名书画经纪人,就已织就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文化图景;仰韶、齐家文化的遗韵,秦嘉、徐淑诗歌的风骨,榜罗镇会议的红色印记,更让书画成为刻在通渭人骨血里的基因。可那时的通渭书画,像藏在深巷的好酒,少了一个系统展示、向外传递香气的窗口——《通渭书画》的诞生,恰好补上了这份遗憾,它带着各级领导的期许、书画人的心盼,成了定西首份书画专属刊物,让通渭的翰墨飘香,终于有了可承载、可传播的纸质载体。

这十年42期的坚守,是对通渭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通渭书画》从不是简单的作品汇编,它最初以12个特色栏目为“针线”,细细缝合起通渭书画的过去与现在。“古代经典”栏目里,远古文化的艺术印记、历代文人的笔墨风骨被一一打捞,让后辈知道通渭书画“从何而来”;“书画家风采”“书画创作”栏目中,无论是县级会员的匠心之作,还是通渭籍中书协会员、中美协会员的精品力作,都能找到展示舞台,让民间才华不被埋没,让通渭书画“代代相传”。十年间,它像一位忠实的记录者,把通渭人对书画的热爱,一笔一画刻进了时光里。

这十年42期的坚守,更是对通渭文化产业的“强力赋能”。创刊时,通渭正朝着“西北最大书画作品集散地”的目标迈进,《通渭书画》便成了这场征程里的“铺路石”与“传声筒”。它见证着悦心国际书画村、翰墨文化艺术中心从蓝图变为实景,记录着画廊协会、文房四宝协会的成立与成长,更把数届书画艺术盛会的热闹与精彩,传递到了全国各地。它不再是一本孤立的杂志,而是通渭书画与外界联结的“纽带”——外地藏家通过它了解通渭书画市场,年轻创作者通过它学习专业知识,更多人因为它,知道了陇中高原上这座小城,正在以打造“全国书画创作交流基地”为目标,让书画这个“小众”产业推动了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十年纸墨,初心未改。如今再读《通渭书画》,读的不只是一幅幅书画作品,更是一座小城对抗浮躁、坚守文化的勇气。它没有追逐流量噱头,只专注于深耕书画艺术;没有局限于一城一地,却始终扎根通渭土壤。未来,这份带着陇中烟火气与翰墨香的刊物,必将继续陪着通渭,把“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名片擦得更亮,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坚守,在时光里愈发醇厚,飘向更远的地方。张昇龙)(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