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信用工程建设
摘要:截至9月末,大同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65.81亿元,较年初净增42.77亿元,其中,实体贷款余额297亿元,较年初净增28.18亿元,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6.45亿元,较年初增长15.55亿元。贷款存量市场份额居全市首位。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崔志强报道 山西大同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市网点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触角延伸三农领域最深的金融机构,在实现信贷转型发展中,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信用工程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农信力量。
大同农信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主动肩负起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使命,将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推动金融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抵押担保才能贷”向“诚实守信就能贷”转变,逐步实现“三个全覆盖”,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坚守定位 服务实体经济
以“全面融入乡村振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战略规划,把三农与小微作为第一主业,按照“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总体思路,深入推进信贷转型。围绕主业,瞄准核心放贷群体,筛选优质散、小客户,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同农信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围绕黄花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打造“黄花金融”品牌,把“巩固脱贫攻坚”与“助推产业发展”全面结合,为当地黄花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大同农信指导辖内云州农商行为黄花种植户量身定制了“忘忧易贷”等九款特色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帮助辖内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融资扩产,助推黄花产业良性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帮助“脱贫宝”真正成为“致富花”。同时,为解决农民资金难题,依托农场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项目,大力支持黄花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深度结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金融力量。
整章建制 优化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信贷转型发展路劲,推进“三级授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采用试点先行、各行社跟进的方法,确定辖内浑源农商行作为“三级授信”“信用工程”试点机构,3月初总结试点经验,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目前已搭建成“金融服务站——区域办贷中心+网点——授信审批中心”的三级授信体系,实现了客户经理对客户主动对接调查,快速开展评级、授信。同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开展事业部制改革。构建公司类、小微类、三农类业务专营机构、专项规模、专业团队、专门流程、专项考核、专人管理的“六专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缩短决策链条,提升办贷效率,全面满足三农与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党建共创 丰富金融供给
建立“党建+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助推乡村振兴的金融“红色引擎”。加强与县、乡、村三级党委政府的合作联动,形成“党委领导、支部落实、结对共建”的系统创建格局。以行政村为单位,积极构建“工作组+网点+村委代表”的创新服务模式。选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主动下沉服务,开展“三进三找两访”活动,即进村、进户、进村委,找农户、找干部、找“五老”,访需求、访建议。通过入户调查筛选、“背靠背”评议、专业人员集体评议、评级打分表评议等多种方式,构建村组“定性信用”+信用社“定量信用”+人行“征信信用”相结合的评级授信模型。在“整村授信”模式基础上,实施“扩面、提额、增效”的网格化营销工程,批量营销、整体授信,努力增加信用村(市场、社区、商场)、信用乡镇(街道)的创建数量。截至目前,已在辖内902个主体开展“整体授信”,创建信用主体19个。
截至9月末,大同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65.81亿元,较年初净增42.77亿元,其中,实体贷款余额297亿元,较年初净增28.18亿元,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6.45亿元,较年初增长15.55亿元。贷款存量市场份额居全市首位。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