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1+3>N”的蝶变密码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朱波报道 天津滨海新区的寨上街道背枕蓟运河、东望渤海湾,一二三产业品类俱全,洞察乡镇级主题园区无疑是最好的样本。10月28日,记者应邀走访街道,恰逢渤天应急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签约。据悉,该项目由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兴科工(天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陕汽集团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额6.28亿元。
相关企业代表在交流中表示,沉睡的土地被盘活了,新兴氢能产业找到了抓手,项目资金有望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方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保峰在采访中表示,“以氢能产业园签约落地为标志,街道的‘1+3’主题园区框架全面成型,经济总量将超百亿元。如果说‘1+1>2’的话,那么,寨上园区的将实现大于‘1+3>N’的华丽蝶变。”
为什么是“1+3”?如何才能大于N?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园区、企业,畅谈寨上主题园区的前世今生,聆听闪光数据背后的时代强音,解锁经济崛起的蝶变密码。
“腾笼换鸟”,淘汰旧动能,拼的不只是勇
营城工业聚集区,南邻天津泰达现代化产业园,北接新区北翼主城区、西枕蓟运河、东至围海造陆的东扩区,占地3.43平方公里,体量虽比不上滨海新区5大功能区,但在滨城北翼也算独占鳌头。历史上,作为原天津化工厂的配套基地,见证了共和国化工产业的辉煌,也经历了生态环保压力下改革转型的阵痛。
寨上街道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主任杨红媛告诉记者,我们用10年时间做了一件事——“腾笼换鸟”。简单理解,就是精准定位招商方向,让新兴产业集群落地,成龙配套。逐步消纳落后产能。截至目前,辖区生产经营企业共有272家,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9家,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300%,总产值翻了两番。同时,低端初级制造业等其他企业,通过出让土地与合并重组,找到了新商机,实现有序更新,经济占比已不足总量的24%。减掉“虚胖”,营城工业聚集区更加“精壮”。
走进营城工业聚集区的义达机械企业车间,只见大规模数控机床将近5米高的钢坯雕刻成型,应用现代化手段,人工只有同类型加工企业的一半,但效率提高了75%。企业负责人指着工作进度表告诉记者,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涉及全国各类大型工矿、重大项目建设,甚至是“一带一路”项目,需求很大、市场前景广阔。新落地的义达机械二期也已经封顶。随行的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于红自豪地说:“义达机械是我街的众多重点项目之一,2022年立项,享受到了新区‘拿地即开工’政策红利,2023年项目一期开工,当年建成投产,企业有了信心,2024年二期建设正在高速运转。”
信心源自市场预期,更源自营商环境。于红举了个例子,街道实施“腾笼换鸟”发展战略之前,企业要解决困难,往往要跑十多个部门,盖七八个章,有的问题兜兜转转还在原地踏步,还要面临一天好几拨的检查,疲于奔命,哪有精力抓生产。如今,每家企业都有了“助企管家”,遇到困难街道“跑腿帮办”“吹哨快办”,还开发小程序“寨益企”,推送优惠信贷、企业奖补、税费减免。同时,涉企检查被大规模合并压减。给政府做“加法”、为企业做“减法”,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现在的营城工业聚集区,一年的产值占到新区北翼的近一半,成为当之无愧的“1+3”主题园区主轴,脱胎于老工业大厂的配套基地,发展于产业调整转型的过渡期,成熟于勇于改革的新时代,从“配角打辅助”到“主角挑大梁”。这场蝶变绝非一个“勇”可以概括,敢于闯,勇于破,精于立。做到这些,更深层次上,是基层政府对产业浪潮的敏锐思辨,是求新求变的思想解放,是求真务实的主动担当。
盘活存量,贵在“盘得精”“活得好”
寨上街道“1+3”主题园区是“一大套三小”的格局。认真观察会发现,大有大的体量规模,小有小的独具匠心。记者走进融鑫智惠产业园,给人第一印象是这个园中园总占地面积约306亩,地上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俨然是企业总部规模。据了解,这里曾经是营城工业聚集区中聚新能源的二期。随行的寨上街招商专员宋占荣说:“原先的企业本来要扩大生产,投资了近7个亿,准备大干一番,没想到新能源电池供需调整,订单大幅缩水,一闲就是7年。”一边是摊子大、欠账多,企业举步维艰;一边是面积大、成本高、资源闲置浪费。
寨上街创新示范基地副主任吕健对记者说:“盘活存量是个系统工程,事关规划、土地、发改等多个领域,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当时我们想的不是干不干,而是怎么干。”
吕健是新区落实法定机构改革,在街镇层面建立6个创新示范基地背景下,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岗过来的主力干将。翻阅吕健的笔记本就会发现这样一组大事记。1.全面梳理矛盾,设立专项账户,利用街经费先行垫付,兑现200余万元资金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职工发放工资并缴纳保险;2.前往京津冀各企业精准招商;3.组织闲置地块法定拍卖;5.引入天津融鑫智惠产业园公司作为项目投资经营主体,4.协调电力、水务、应急、审批、规资、住建等部门,用6个月完成项目竣工验收……
用吕健的话说:“再硬的骨头,崩掉牙也要啃下来。”
现如今,中聚新能源二期,已经华丽转身为“融鑫智惠产业园”,招商目标群体,定位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和汽车零配件生产。2023年8月正式开园以来,已入驻企业19家,盘活厂房、仓库、办公等合计2.1万平米,另有意向签约和在谈项目9个,年底前,有望累计盘活5.6万平米。其中,2024年引入的北京合益荣集团,成功带动京嘉再生资源回收、畅通环保、汉盈环保、顺合宏业等油脂新材料产业链集群全面落户,五年内项目营收将达到100亿元。
一个个项目就是一龙头,一个产业就是一条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家。项目盘活至今,街道“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小小园中园,仅仅一个油脂行业就实现“从0到1”“一拖三”“一拖四”的产业串链成群。在寨上,项目不仅“盘活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
抢抓机遇,要有一往无前、务尽全功的“胆气”
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以“长”出什么?放在农业上,要看农作物品类和分布,放在工业上,要看产业综合配套,要是把所有“技能”都点在“科技树”上呢?
记者走进中心渔港码头南翼,一片近800亩围海造陆的土地和2000多亩海域,让人心旷神怡。就在前不久,天津市农委和水产科技研究所与寨上街道签约,正式启动“天津海洋生态科技园”项目。一期“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站迁建围海造陆项目”围海造陆47.9公顷,投资4.5亿元。“科技树”应声而来,破土而出。寨上街道办事处主任宗焕明向记者形容了四个字“来之不易”。
原来,项目本与寨上街道无缘。虽然,寨上街坐拥38.7公里的海岸线和“天津最后一个渔村”大神堂、国家海洋牧场、天然牡蛎礁保护区等海洋优质禀赋,但是,小小街道能够承载这么大的项目吗?这一度让项目方犹豫不决。
双方首次对接会,项目方的决心并不大,但寨上街道却下足了功夫,不仅介绍了街道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又阐明了做大做强海洋特色产业的宏观愿景。街道农业、环保、招商、文旅、宣传等各部门全面迎战,摆优势、拿措施、报方案。种种buff加持,可谓全员招商、势在必得。
经过几轮磋商,双方一锤定音。用项目方代表的话说:“有这股劲头儿,我们对项目建设充满信心”。据悉,10月下旬开始,项目已着手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拟建设成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增殖苗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海洋渔业生态修复、增养殖技术科研示范、海洋生态科普展示及休闲渔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海洋生态科技园。一方面,将有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海洋牧场等技术手段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品质,进而增加渔民收入;另一方面,海洋生态科技园可以打造为集科研、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增加旅游收入。
街道办事处主任宗焕明告诉记者:“我们优势在海,希望也在海。项目签约恰好补齐了海洋高端产业‘主题园区’的短板。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来之不易,当竭尽全力。”未来,园区可以吸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入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