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区域金融年会、金融期刊联盟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潘晓娟报道 5月16日至5月18日,为深入推动区域性国际金融合作与区域金融理论创新发展,促进金融学科学术交流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十四届区域金融年会、金融期刊联盟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举办。第十四届区域金融年会由中国区域金融年会理事会主办,广西财经学院与广西中国一东盟金融合作学院承办,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桂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广西分社协办,金融期刊联盟2025年学术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区域金融年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卓志,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副主任樊新鸿,广西北部湾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杨育智,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局副局长谢艳,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曹耀锋,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党委委员林海,全国金融专硕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广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欧阳进,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范祚军出席年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陆善勇主持开幕式。
本次年会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金融”“新时代金融创新发展与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近400位专家学者参加,以主旨演讲、圆桌会议、专题研讨、学术讲座、论文宣讲等形式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范祚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的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广西金融政策的重要举措,广西财经学院深入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结构,致力于打造面向东盟的财经智库和人才培养高地。本次年会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必将有力推动学校金融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助力探索金融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杨德勇对承办方表达了感谢。他表示,本次年会秉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办会宗旨,让年会成为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双向沟通的平台,年会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地方性、普惠性金融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作出实质性贡献。
高自龙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依托67年学术积淀,通过148种期刊集群和每年全国4000余家报刊3%的严苛转载标准,构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评价体系。金融期刊联盟作为学科共建载体,将主动把握数智化机遇,依托公益平台强化期刊与学者互动,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大会为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据悉,此次年会共收到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420多篇,经组织多轮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67篇。
在年会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3位专家进行了主旨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李扬发表《扩大消费的基础在于增加居民收入》主旨演讲,从劳动者报酬、初次分配、再分配、财产性收入和社保及社会福利转移支出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卓志发表《生成AI重塑金融业:转型与发展》主旨演讲,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进入“生成式AI”时代,生成式AI正在影响和重塑金融业,也给金融理论、实践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应从生成式AI可能的风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高等财经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等维度加强金融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吴卫星发表《量、异、需:金融市场供给特征与家庭参与》主旨演讲,指出当下我国居民资产中的房产和无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较高,需关注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风险分散问题,提出了提升家庭金融参与深度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路径。
主旨演讲紧扣“变革—响应—创新”主线,以跨学科视野打通学术前沿与行业实践,既为金融业转型升级厘清底层逻辑,也为政策制定与教育改革注入前瞻性思考,彰显年会“金融强国”的深层价值。
为加强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次年会特别设置两场专题圆桌会议环节。首场会议聚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金融”主题,邀请青岛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对话,就金融创新赋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等前沿议题进行观点碰撞与经验分享。第二场会议围绕“金融经济类期刊的研究热点与期刊选题”展开专业研讨,《国际金融研究》《现代财经》《财经理论与实践》等7家核心期刊主编齐聚一堂,从学术出版视角深入剖析当前金融经济领域的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学科热点发展趋势,从选题、文章内容和结构等给专家学者投稿方面给出了建议,为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提供重要指引。两场圆桌会议通过学界与业界的多维对话,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支持体系贡献了创新思路。
圆桌会议之后,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向前代表下一届年会举办单位进行发言,介绍了下一届年会的办会思路。
17日下午,围绕年会议题设置了三个平行论坛,进行专题讨论。第一个平行论坛聚焦学术期刊建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8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两本核心期刊编委会会议,就期刊选题策划、学术前沿跟踪及质量提升机制展开深入研讨,为金融学科理论创新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第二个平行论坛设置“区域金融年会分会场”及“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分论坛”“资本市场发展专题讲座”等21个研讨单元。与会专家围绕“金融五大篇章与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市场稳定与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高水平开放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金融结构优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国际金融监管创新与合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金融联动促进跨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创新”“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等议题展开观点交锋,从政策设计、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多维度提出破题思路。
第三个平行论坛以“新时代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汇聚高校及行业专家共商学科升级路径。通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等议题的探讨,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快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强化金融人才数智化能力与实践素养,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复合型专业力量。
三场平行论坛通过产、学、研、用多元视角碰撞,既深化了参会者对金融改革关键问题的理论认识,也为政策制定与行业实践提供了创新性策略参考,彰显了年会“以智聚力、以研促行”的办会宗旨。
第十四届区域金融年会、金融期刊联盟2025年学术年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者表示,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创新及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人民网、中国县域经济报对年会开幕式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