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研讨会聚焦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摘要:日前,由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行。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张守营报道 日前,由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理论创新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
会议开幕式由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需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他介绍,西南财经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立足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强调,当前理论研究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轴,聚焦经济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体系。他呼吁学界在百年变局中深化理论探索,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影响力与现实贡献力。
大会主旨发言阶段,专家学者从多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理论创新的互动关系。
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核,需贯穿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黄泰岩教授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以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辽宁大学林木西教授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实体经济根基,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结合区域发展实践,认为江苏省需通过“强强区域”对接释放发展潜力,为全国提供示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旭教授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仍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厘清价值创造的逻辑。
此外,学者们还就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议题展开讨论。复旦大学孟捷教授提出,政治经济学发展需协调政策与学术话语的互动;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以人为本、科技主导”的要素结构,为方法论创新提供新思路。
5月17日下午,会议设置六场平行论坛,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学者们针对超大规模经济体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平衡、绿色转型路径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提出需立足国情提炼标识性概念与原创理论,推动经济学范式革新。例如,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切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则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解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路径。
5月18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中,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强调消费驱动需协调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复旦大学周文教授呼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坚持中国道路的文化主体性。闭幕式上,何自力教授宣布研究会新增常务理事及副会长名单,吉林大学丁一兵教授作为下届承办单位代表,承诺将继续深化高水平开放与双循环研究,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
本次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平行论坛等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理论;强化问题导向,回应超大规模经济体发展、共同富裕等时代命题;推动跨学科融合,促进数字经济、生态文明等领域与经济学理论深度交互;深化国际视野,在比较研究中彰显中国道路的普遍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作为承办方,依托政治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会议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次思想盛会,更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注入新动能,标志着理论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张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