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什么?如何加?
摘要:“人工智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智能经济为总目标,遵循各自的作用机理,涉及智能核心产业、存量产业、社会民生政务、新产业、金融、知识生产、治理和国际合作等几个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186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磊与会提到“人工智能+”加什么?和“人工智能+”如何加?“人工智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智能经济为总目标,遵循各自的作用机理,涉及智能核心产业、存量产业、社会民生政务、新产业、金融、知识生产、治理和国际合作等几个发展方向。
一是人工智能+总目标:坚持发展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智能经济。发展导向是人工智能+的首要作用机理,人工智能+必须始终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智能经济的总体目标。
二是人工智能+智能核心产业:坚持颠覆性创新和开源开放,加快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培育。
三是人工智能+存量产业:坚持技术和产业全生态建设,在丰富技术生态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生态丰富带来的产品验证优势,加快实施产业智能化改造,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四是人工智能+社会民生政务:坚持制度顶层设计,推动与社会民生政务部门相关的场景开放。制订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构架国家标准,并进行社会民生政务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对启动ToG 的社会民生政务人工智能应用至关重要。只有国家才有能力统一调度国有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的数据和程序等资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生产力潜力。
五是人工智能+新产业:坚持人工智能平台赋能,探索形成人工智能代理即服务商业模式,变革产业创新范式,加速新产业创造。
六是人工智能+金融:坚持风险可控,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完善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创新金融风险管理。
七是人工智能+知识生产: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变革创新范式,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和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创新范式变革反哺科学研究的共同作用,提高知识生产率。
八是人工智能+治理:坚持透明普惠,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根据技术特点要求成功解决模型可解释性问题,并完善透明度治理,在明确工作责任基础上,可靠和公平地进行产业应用。
九是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坚持发展主权人工智能和建设最广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国际联盟,促进国际合作。适应主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在尊重东道国数据产权和帮助训练主权大模型基础上,对外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在发展主权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建设最广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国际联盟,管理人工智能地缘政治风险。
“人工智能+”如何加?张磊认为,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是这一新型产业组织方式的中心环节,涉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商业模式探索和配套体制完善。目前,国内主流人工智能实验室都是技术导向的,无法充分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与仅仅依赖传统的实验室试验不同,人工智能代理产品开发要求实现工程实验和产品开发的协同,在以科学和技术研究为基础的同时,还要重视实现工程化,验证产品开发的可行性。与模型训练侧重技术迭代不同,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有望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商业模式探索和配套体制完善发挥越来越大的独特作用。亟需组建以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理念的智能产业发展实验室,由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牵引,与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合作,训练智能产业发展专用大模型。智能产业发展实验室及其训练的专用大模型主要用于完成两项任务:完善人工智能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机制;提供定制化产业政策服务,消除智能产业发展体制障碍。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