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霍尼韦尔林育麟:以企业行动之“快”匹配中国市场之“快”

2025-06-27 15:56 中国发展网
夏季达沃斯论坛 霍尼韦尔 外企 智能制造

摘要:智能制造在中国已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自动化也是霍尼韦尔聚焦的三大业务发展趋势之一。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依托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丰富经验,加快本土技术创新的速度。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立勇报道

“不再仅仅依靠体量,而是寻求技术的领先和突破,这是近几年成功企业的共性。”在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育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释了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林育麟认为,中国市场变化极为迅猛,无论是产品、解决方案还是管理模式,企业依赖传统路径已难以为继。身处其中的企业不能只看长期而忽视短期,而应紧盯当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不断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因此,对当今的企业家而言,创新精神尤为重要。

林育麟分析,纵观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远超其他国家,“快”和“高性价比”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对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

“快,在中国贯穿方方面面,制造企业要求生产设备和解决方案落地快、更新快、迭代快。”林育麟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步伐不断加快,霍尼韦尔必须匹配这种速度,以赢得市场和合作伙伴的认可。

智能制造在中国已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自动化也是霍尼韦尔聚焦的三大业务发展趋势之一。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依托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丰富经验,加快本土技术创新的速度。

林育麟以霍尼韦尔南京工厂为例,介绍了集团实现“快”的路径。这家工厂作为霍尼韦尔在中国最大的传感器生产制造基地,每年生产的3亿个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厂不仅体量庞大、绿色环保,而且配备了强大的本地研发团队和业务团队。这种布局实现了从市场动态洞察、客户及时互动、本地协同研发到本地生产验证的闭环。市场信息快速反馈到研发,研发成果快速实现生产,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林育麟强调,由中国的业务部门携手中国的研发人员,根据中国客户需求来开发、制造和销售中国本地产品,最终达到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恰恰是霍尼韦尔始终秉持的“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的体现。他解释,霍尼韦尔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很强,但是仅仅依靠自身远远不够,也需要依靠与客户的协同创新,与客户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更快响应市场。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近年来发布了面向高端制造、可持续经济、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多款新品。其中,应用于半导体、光伏、工业等领域的Midas® S1半导体用气体探测器是本土化产品的代表,它能在半导体生产流程中检测超过40种主要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大幅助力企业降低气体探测的运行成本。近期,集团也与中国石化、天津渤化永利等中国企业展开创新合作,涵盖石化、精益智能智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霍尼韦尔是工业自动化的全球领跑者。林育麟告诉记者,工业自动化是个大概念,与很多人眼中的生产设备或生产线运转的单点自动化并不相同,它是单靠设备本身无法实现的系统级优化,要满足大型制药工厂、现代化工园区等复杂场景的需要。在这些地方,大量的生产设备、传感器、工艺流程的工业自动化意味着要构建一体化智能系统及整个生态圈。其中的关键是将海量数据进行有效连接和整合,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精准协调,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

作为全球客户众多、业务广泛的公司,霍尼韦尔对“数据”的理解和积累也是其助力中国企业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优势。“利用好这些数据,结合先进计算方式,将其转化为帮助客户优化设备运行、避免弯路的路径,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林育麟说。

林育麟告诉记者,在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短短几天,可以快速感知世界发展趋势、转型方向和颠覆性变革。对霍尼韦尔而言,这也是连接优质合作伙伴、建立深入关系、加速未来合作的绝佳平台。

林育麟表示,霍尼韦尔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也对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他说,中国市场的空间很大。以低碳环保为例,已从政府推动内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自觉行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成为中国企业共同的努力方向,加之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先进技术的大量应用成为有力支撑,环保领域的产业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崔立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