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范欣:做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025-06-30 18:3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人才

摘要:主要任务是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变革供给体系,以体系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社会科学沙龙第56期,即“十五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洞察系列第4期在线举行。本次沙龙主办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深研院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范欣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作报告。

范欣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高度重视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已具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优势和物质条件。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8%,超过欧盟2.55%的水平,也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从研发投入增幅上看,我国近五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3%,远高于OECD国家4%的平均水平。此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65个,纳入新系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98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个。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成为世界首个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动力进一步凸显。

然而,在具备科技创新实力基础的同时,我国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集中体现于科技创新能力与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特定领域该问题更为突出。第一,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虽然成果众多,但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脱节,“两张皮”问题持续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部分领域对外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和较大的断供风险。第三,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仍需在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多下工夫。第四,教育科技人才联动不畅,高端人才支撑不足。第五,体制机制不够灵活,要素流动仍存在堵点卡点。第五,外部环境愈发严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强。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范欣认为,主要任务是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变革供给体系,以体系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变革的核心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通过技术和组织创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历史经验来看,组织创新通过优化分工协作,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生产力发展的推进作用尤为显著。其二,通过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丰富人的需要,即“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上述两方面都要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首先是“谁来创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即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让企业逐步发挥创新主体性,协同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协同好市场主体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双重动力;其次是“怎么创新”的问题,多主体的协同创新需要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使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最后是“创新什么”的问题,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上述几方面协同发力推进体系变革,将在产品创新层面、技术和组织创新层面、产业创新层面实现多层次变革,真正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