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双鸭山市以“生态总长制”创新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

——厚植绿色底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双鸭山方案”

2025-08-04 20:04 中国发展网 杨军袁小峰

摘要: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中国发展网讯 杨军 记者袁小峰报道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国家森林城市”双鸭山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生态总长制”改革,依托“国家森林城市”载体,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难题,整合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和生态保护等制度资源,实行分区划片管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问题共商、共治、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条具有双鸭山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路径,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双鸭山方案”。

       “多长合一”统管,集中集约高效

盛夏时节,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百鸟翔集,常见一对对东方白鹳“夫妇”带着羽翼渐丰的幼鸟在芦苇荡中悠闲自在地觅食,此景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东方白鹳为何选择在这里“安家”?“得益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生态总长制’,通过退耕还湿、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饶河县生态总长制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王明宇一语中的。

双鸭山市创建生态总长新模式,“一套班底”,实现组织集约高效,变“分散履职”为“集中统管”

职责“打捆”做加法。针对原有“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联性强但统筹不足的问题,打破部门壁垒,将相关职能优化整合为“一套班子”。设立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总长制”办公室,实行“一长统筹(生态总长)、三长衔接(林、河湖、田长)、多长合一、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变多部门“单打独斗”为“一家统管”,构建起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组织体系。

区域“分化”做减法。为解决同一领导因兼任不同区域的“某长”导致履职效率低下的问题,坚持以村为基础单元,综合地理布局因素重新科学划分片区网格。在同一区域内,市、县、乡、村四级负责人统一担任“生态总长”,负责分管区域的巡林、巡河、巡田、巡生态等综合管护职责,实现“一员多责”,建立了责任清晰、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大幅节约了行政成本。

体系“穿联”做乘法。针对各类会议繁多、部署分散的问题,制定出台《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实施细则(试行)》,将原需多次召开的林长、河湖长、田长、生态保护等专项会议整合为不定期的生态总长工作会议,一次性研究部署落实各项任务。建立了多元统一、相辅相成、无缝衔接的制度体系,有效提升了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建立“一套机制”,促进协同化学反应,变“物理整合”为“系统融合”,突出组织运行整体性。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整合农、林、水、湿地、生态等部门职责,形成统一指挥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推动共创共建,组织调配资源,构建起“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生态管护新格局。

突出治理管护系统性。打通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乡之间的治理环节,加强综合治理与监管。以“林密、景美、河畅、水清、田净、粮丰、天朗、气爽”为目标,协同推进“护绿、治水、保田”。

突出部门联动协同性。建立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该市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等关键部门在规划、资金、用地保障等方面的联动职责,坚持“横向协同”与“纵向协作”相结合,有效捆绑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一套系统”,赋能智慧监管升级,变“机械管理”为“功能优化”向“点”上聚焦建平台。以饶河县为试点,投入700万元建设“互联网+生态总长制”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整合河、林、田数据,新增23套监测点,覆盖率提升至50%,构建了多级协同、数据共享的智能监管体系,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处理和闭环管理。同时,宝清县287名生态总长、副总长及618名网格员,利用自创“生态啄木鸟”程序开展全域动态巡查,累计巡查28000余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79件,整改率100%,有效筑牢了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向“线”上延伸建流程。全面建立“一巡多查”工作机制。将原有各类“长”从2177人压减至797人,原有巡河、巡林、巡田叠加事项精简整合17项。建立“巡查、上报、交办、整改、销号”五步闭环工作流程。同步建立市、县、乡三级“警长”作战机制和“生态总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向“面”上拓展建体系。整合巡河员、护林员、巡田员等职能,全面负责辖区山水林田湖草湿日常巡查和综合监管,实现“一员专管、一巡多查、一体推进”的“多长”联动新模式,推动生态治理管护提标扩面、提质增效。

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了解到,该区原本河湖长、田长、林长共82人,实行“生态总长制”后,经过整合现有生态总长36人,精简率达56%。这样一来,破解了生态治理保护机构设置重复、组织体系各自封闭运行的体制障碍,克服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组织运行弊端,彻底实现了资源整合。

双鸭山市林草局局长张文宝介绍,双鸭山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行、落实与提质并重,积极探索河湖长制、林长制和田长制“多长合一”的综合监管模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管护实现全覆盖,走出一条以“生态总长制”为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路径。

        生态优先发展,多重效益亮眼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多重效益呈现。双鸭山市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2%,无重度污染天气。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级分类、赋码管理”制度,共排查出50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溯源,2024年底完成了501个排污口整治。河湖治理效能提升,2024年完成河湖岸线利用整治等各类问题411个,整改“清四乱”遗留难点问题2个,查处涉水案件28个,解决了历史遗留水利顽疾。2024年完成6条幸福河湖建设任务。

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截至 2024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达到100%。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示范区内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3.907克/千克,耕地平均厚度25.06厘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52.11万亩,产量125.35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治理效能与基层减负双提升。通过机构整合、人员精简、会议整合、流程优化、事项整合,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切实为基层减负,实现了生态治理的集约化、高效化。

           联动协同保护, 厚植绿色底色

双鸭山宝清县龙头镇柳毛河村党支部书记蔡臣带着村民将他们收集的一车废弃农药瓶、化肥袋送到镇里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全镇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8万个。”龙头镇党委副书记丁金说。

田间地头、灌溉沟渠随处可见的各类农药包装废弃物,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更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双鸭山市宝清县充分利用“生态总长制”点多面广的优势,发动全县各级生态总长制网格长、网格员,严格巡查片区内的山林、田地、河流等各个区域,利用“啄木鸟”APP等智能工具,彻底解决了农药废弃包装物“乱丢乱弃”的状况。

创新推行的“生态总长制”,有效统筹调度生态管护各方力量,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应,成功构建起集约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为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支撑,双鸭山市将持续深化推进“生态总长制”。聚焦“制”与“治”,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完善运行和协作机制。着力健全联席会议、巡查检查、请示报告、提级办理等工作制度,细化责任与流程,常态化开展联合检查和专项行动,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全域共治、标本兼治的强大合力。以工作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监督问责体系“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生态工作监督奖惩。科学动态设置考核指标,统筹开展对生态护林员、监管员、河湖管护员、网格员的业务培训和履职考核,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社会共治。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治理,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意识,着力构建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后记:

如何书写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中,双鸭山走出一条以“生态总长制”为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路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管护实现全覆盖。

美丽双鸭山,渐行渐近越来越清晰。下一步,双鸭山市将继续深化“生态总长制”改革,着力完善信息共享通道,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深化无人机巡护、视频监控等智能化应用,努力实现“一张图、一套数”、“一张网、一点通”的资源环境即时掌握、治理即时调度、问题即时处置目标,持续扩大改革成效,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色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