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广州:构建契合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2025-08-05 15:58 中国发展网 记者皮泽红

摘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召开《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暨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8月4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召开《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暨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5)》指出,广州要想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持续拓展农业产业边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

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广州市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鲜明特色就是建设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广州是中国现代渔业、花卉小盆栽和观赏鱼等产业的产业高地,在岭南特色果业如荔枝等也居于重要地位,构建契合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内容。

促进农户富裕增收。从农村居民四大收入构成看,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只占10%左右,因此,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水平,成为发挥“百千万工程”制度绩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要通过构建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绩效,提升农业劳动力在产业发展中的获得感。需要建构包容性产业设计,形成涵盖农户、集体和市场化主体等利益相关者于一体的包容性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更充分地参与产业增值效益的分配。

推动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除了保供、增收之外,更不能忽视增绿的功能性目标。积极构建绿色、清洁、健康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推动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乡村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意义深远。同时,生态、健康、可持续更关乎乡村长远利益,这就要求乡村产业发展要与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形成耦合效应。广州市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城乡人口密度大,单位国土面积生态承载力较大,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强化农业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功能,不仅是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拓展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趋势。

推进乡村功能转型。乡村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和康养等重要目的地。乡村产业形态和功能形态要不断契合这种需求,乡村康养、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蓬勃发展,并与产品型农业不断融合。广州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战略定位。广州在“百千万工程”进程中,不仅要倡导建立绿色、清洁、健康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更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和促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广州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融合发展。

赓续岭南乡村文明。岭南农业是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遗产保护及其活化利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联,是新时代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是岭南农业的重要代表,有着丰富的遗址类、聚落类、物产类、技术类和文献类等农业文化遗产。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进程中,要充分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有效的活化利用,积极建构其与当代生产、生活间的关联,建设好岭南农耕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