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为低碳技术落地提供广阔舞台
2025城市更新低碳建筑技术应用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付朝欢报道 近日,“2025城市更新低碳建筑技术应用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城市更新低碳建筑技术应用”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政、产、学、研、用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相关领导参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点任务。本次论坛召开既是响应党中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号召的具体行动,更是破解城市更新低碳转型难题、共绘绿色发展蓝图的重要实践。
“推动城市更新低碳发展,既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也是一场考验创新能力的‘攻坚战’。”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说,期待与会单位能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让更多低碳建筑技术走进城市更新项目,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低碳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罗继杰给建筑设计行业提出建议:要实现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提升工程品质;持续开展工程科学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赋能;创造新的体制模式,在新的业态上实现新的超越;实现创新方案设计发挥方案的先导作用,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实现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目标实现。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丁洪涛做《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施策略》的解读报告。他表示,实践证明,实施建筑能效标识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减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宏观政策对建筑能效标识提出了新要求,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工作部署,持续推动实施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恰逢其时、顺理成章。
论坛不仅有政策趋势的权威解读、前沿技术的深度分享,还有成功案例的经验交流。
会上,北京住总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周宁北京建筑节能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分享北京市光熙门北里29号楼零碳改造项目。他介绍,项目主要创新点在于关键技术应用七大类20余项建筑节能技术,经过三年多实际运行,经第三方监测综合节能率112%,达到零能耗建筑及零碳建筑目标。
北京住总集团城市更新事业部项目负责人、一级建造师江鹏飞分享天铭大厦近零碳改造为典型案例,为城市更新领域推广应用路径可复制成套技术。从建筑诊断评估、方案制定、详细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建造至后期运维,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在专家对话环节,研讨会围绕城市更新创新路径、创新技术应用的深入探讨。城市更新中如何体现“好房子”的理念?北京市建筑住宅设计研究院李群院长提出:首先,好房子的标准包括好的标准、好的设计、好的材料建造以及好的运维,涵盖了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次,设计上要规划引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和城市配套功能的短板,实现精细化设计。再次,未来城市更新可以将绿色高效节能的设备设施技术整合其中,实现绿色低碳、高效的目标。最后,改造房屋比新建房屋更困难、更复杂,投入的人力物力与经济效益不一定一致,设计人员要用心实地地以老百姓的需求为目标精细设计,实现好房子的目标。
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胡瑞深分享了城市更新项目中开发商面临的难题和解决方法。胡瑞深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城市更新为今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强调内涵式发展。北京市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配套政策包括178号文、80号文和131号文。首开集团在北京市疏解功能完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存量房城市更新改造方面有很多尝试,以回龙观龙街项目为例,经历了35年的延迟,最终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次论坛中设置的技术展览也是会议的一大亮点。国内的知名品牌芬尼、美的、TCL、富思特、同益、瑞玛等企业展示了企业的前沿技术设备和产品。
与会者认为,城市更新为低碳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到绿色建筑新建项目,从低碳建材研发到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应用,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个实践案例,都是行业响应国家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城市更新中的低碳转型仍面临技术瓶颈、协同壁垒、落地成本等挑战,亟须政、产、学、研、用各方携手破局。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让更多低碳建筑技术走进城市更新项目,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责任编辑:付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