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走出通缩:政策需形成合力,工资普涨打破通缩预期螺旋
摘要:2020年以来,日本将治理通缩的重心从“危机应对”转向“预期再造”,货币、财政与结构性改革形成“共振式再通胀”的政策组合。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5年第三季度)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提到,2020年以来,日本将治理通缩的重心从“危机应对”转向“预期再造”,货币、财政与结构性改革形成“共振式再通胀”的政策组合。此阶段日本走出通缩的政策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政策需形成合力,聚焦需求端的政策更容易显效;二是工资普涨打破通缩预期螺旋,居民和企业部门行为转变是关键。
具体来看,日本大规模刺激政策直接作用于需求端,定向扶持、现金补助效果显著,“Go To Campaign”带动旅行社收入快速上升,2023年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现金补贴也有效促进了消费。长期老龄化使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疫情后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叠加“春斗”薪资谈判成果,推动工资上涨,2024年人均工资增长率达到4.1%。工资上涨使居民和企业部门加杠杆意愿上升,消费和投资好转,打破通缩预期螺旋。
货币政策层面,日本央行继续维持负利率与收益率曲线控制(YCC),同时以“通胀超调承诺”提升市场通胀预期。继续推动日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020年初的109贬至当前的150左右,一方面增加了输入型通胀,另一方面吸引了外国游客的旅游消费,推动物价上涨。财政政策方面,岸田政府提出“新资本主义”,延续了安倍时期的扩张性财政传统,但更加注重科技立国(半导体、AI、氢能等未来产业)和民生保障(育儿保障、老年就业以及医疗养老),通过优化产业投资、增加社会保障促进总需求的增加,带动物价上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日本政府多次向民众发放现金补贴,初期面向全体国民实行普惠式发放,后续则针对低收入家庭、育儿群体等重点对象进行精准化纾困,通过提高收入保障,稳定市场信心,撬动消费。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联合主持,聚焦“‘十五五’时期推动价格水平回到合理区间的政策路径”,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高培勇、毛振华、管涛、张明、伍戈联合解析。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