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量”“质”齐升,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跨越

2025-09-24 15:59 中国发展网
金融服务 银行业 股权

摘要:“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量”“质”齐升,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 万亿元,金融资源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其中七点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量”“质”齐升,主渠道作用凸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十四五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民生保障显著增强。

对此,我们认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根本宗旨,“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量”“质”齐升,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 万亿元,金融资源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尤其是金融支持能力显著提升,适用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框架进一步健全。“十五五”时期,金融服务仍将聚焦“五篇大文章”,创新各类金融工具,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源头活水精准触达实体经济。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

对此,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央行努力兼顾中长期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以及短期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稳定宏观增长大盘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中长期货币政策体系来看:在货币政策体系构建方面,持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明确央行政策利率,2024年7月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说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经明确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在健全金融市场及基础设施方面,推出债市“科技板”,基本建成多层次的债券市场框架。债券市场产品持续丰富、规模稳步扩大、活跃度明显提升。从短期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来看,去年“924”一揽子增量政策是以货币政策为先手,通过降准降息、调降存量房贷利率以及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等综合性的货币金融措施,有效助力稳定宏观增长大盘。从国际对比来看,在美国为应对通胀危机而大幅加息采取“限制性”货币政策时,我国央行始终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并且保障了汇率的总体稳定,做到了“内外均衡”。在货币政策体系的呵护与引导下,“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三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结构。稳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参与度、影响力、话语权显著提高。

对此,我们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实体经济领域延伸到金融领域的深化拓展。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建立多元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严厉打击金融乱象、防止盲目规模扩张。“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实现了从“通道式”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跨越在市场准入方面,证券、基金、期货、寿险等关键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全面取消。在互联互通机制方面,从沪港通起步,先后落地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类型从股票拓展至债券、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2021年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开通,跨境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方面,2025年7月自贸区离岸债重启发行,标志着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进入新阶段。

四是多层次、广覆盖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备,资本市场含“科”量大幅提升。证监会主席表示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多层次、广覆盖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备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设立并推进北交所建设,深化新三板改革,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日趋丰富,公募REITs、科创债、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加快发展;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57个,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设立广期所,促进绿色发展。

我们认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枢纽,“十四五”以来,科创板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全球瞩目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例如2025年6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科创板与创业板的制度创新,协同北交所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精准定位,形成了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通道,使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了百万亿大关,其中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债券市场产品、期货期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的丰富,例如蓝色债券、科创债、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拓宽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更多风险管理工具。

五是资本市场稳市机制逐步完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十四五”期间协同发力的稳市机制逐步完善,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性建设的显著成效,在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降至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的关键指标中得以实证,标志着市场韧性已从政策护航向内生稳定转型。近年来,证监会坚持严控增量、稳减存量、严防“爆雷”,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关闭金交所、“伪金交所”成效明显,应关闭的27家金交所已全部取消资质,排查出的上百家“伪金交所”也已经全部得到清理。当前的稳市机制支持汇金公司、社保、保险、证券基金和上市公司等发挥协调互补作用,共同打好“组合拳”,筑牢防波堤防浪堤,有效应对了外部冲击,投资者信心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然而当前的低波动环境仍存在结构化隐忧,中小市值板块流动性分层现象日益凸显。未来需着力构建全市场风控:一方面推动中小盘股流动性支持机制创新,另一方面加快推出创业板股指期货、科创50期权等精准对冲工具,使稳定性建设从指数维度深化至微观主体维度。

六是把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十四五”期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按照中央部署,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和冲击,有力保护广大储户、中小投资者利益。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十四五”时期,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

我们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结合宏观经济形势、风险演变特点,相机抉择调整优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制度安排,有力有效地推进了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如辽宁农商银行、稠州村镇银行)等突出风险点,按照“一行一策”原则,实施了市场化、法治化的兼并重组、资本补充和平稳退出,避免了风险蔓延和次生危机;地方债务领域,通过债务置换重组、展期降息,降低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助力地方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截至今年6 月末,与2023 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房地产领域,2022年以来,三箭齐发助力房地产止跌回稳,“十四五”期间,金融业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 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52%,“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 万亿元,支持近2000 万套住房建设交付,真金白银支持房企纾困,推动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在应对外部风险方面,面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外部风险,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逆周期因子)加强预期引导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独立平稳运行,成功抵御了外溢冲击。

七是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稳定,持续发挥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国家外汇局局长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将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我们认为,我国长期保持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宏观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是外汇储备保持稳定的核心支撑。一方面,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近期呈现出下跌趋势,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展望未来,外汇储备将在多个重要领域持续发挥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外汇储备将通过调节国际收支、维护汇率稳定等功能,应对外部冲击并减少经济波动。二是继续发挥跨境交易的压舱石作用,为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结算保障,支持国际贸易顺利开展。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效支持了涉外经济的活跃发展。三是继续发挥长期资本吸引的信用背书功能,充足的外汇储备可提升国家信用评级,为国际融资提供信用支持,随着金融市场开放深化,外汇储备将助力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流入,并构成我国主权信用的重要支撑。

(作者梁蕴兮系远东资信高级研究员、黄美霖系远东资信研究员、马琰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杨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