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公益代表团参访曼谷气候周,探索跨区域合作新路径

2025-10-31 15:36 中国发展网 白雪
应对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

摘要:有效的气候行动绝非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而是智库研究、社区深耕、文化赋能、商业参与、青年动员和跨国合作共同编织的立体网络。中国公益代表团的这次主动出击,是中国民间气候力量主动“走出去”,深化南南合作,积极融入全球气候治理网络的具体实践。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白 

当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深水区,亚洲力量正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崭露头角。继上海、纽约气候周后,首届曼谷气候行动周于近期举行。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携手由十余家中国民间组织与基金会组成的公益代表团开启了紧凑而深入的参访行程。

有效的气候行动绝非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而是智库研究、社区深耕、文化赋能、商业参与、青年动员和跨国合作共同编织的立体网络。中国公益代表团的这次主动出击,是中国民间气候力量主动“走出去”,深化南南合作,积极融入全球气候治理网络的具体实践。

多元主体共推可持续发展

代表团首站抵达拥有深厚积淀的泰国皇太后基金会,该机构用数十年的时间证明了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辅相成。其在金三角地区多依通社区深耕“造林促生计”项目30多年,使得社区经济与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近万公顷森林形成的碳汇收益,反哺于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闭环。

该基金会还建立了兼具公益属性与运营能力的社会企业,新成立的可持续发展咨询部门,正致力于强化与商业企业的联动,并明确表达了在新能源、生物碳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期待。

第二站,代表团走进连续9年被评为泰国最佳环保智库的泰国环境研究所TEI。TEI以气候适应为核心,深度参与了由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牵头的国家适应计划,其在彭世洛府的水资源生态适应、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响应型社会保护项目,展现了智库如何将研究转化为切实的地方行动。尤为重要的是,TEI善于将地区项目经验提炼为区域适应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形成“实践-政策-再实践”的科学闭环。

有着120年历史的暹罗协会让参访团体会到了泰国国家历史的厚重。该机构与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网络,超越单纯的文化交流范畴。其每年举办的可持续展会,吸引了国际科技公司等多方参与,凭借深厚底蕴成为泰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推动者。这启示我们,文化机构在气候行动中同样可以凭借其广泛影响力发挥独特作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总部,参访团重点研讨了气候变化对遗产地保护的影响等议题。UNESCO主导的世界遗产城市项目、可持续旅游项目、全阶段教育项目等,充分展现了气候变化议题与文化遗产、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关联。

气候正义与可持续农业的草根力量

代表团也深入到了泰国气候行动的基层实践。泰国气候正义联盟围绕气候适应实践、气候正义推广和气候教育三大核心开展工作。他们与村庄合作制定适应计划,通过有趣的碳足迹桌游、青少年黑客训练营等形式,将气候知识普及到青少年群体,并推动其成为行动的核心力量。这种注重青年培养和社区参与的“草根”模式,为气候行动提供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泰国可持续农业基金会则专注于推动散户生态种植,通过技术培训、土壤保护、市场对接等方式,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并致力于搭建政府、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桥梁。这种聚焦小农户,推动有机农业和物种多样化的实践,对于同样面临农业转型挑战的中国而言,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研讨会共绘亚洲气候治理新蓝图

曼谷气候周开幕次日,C Team联合泰国环境研究所、泰国气候金融网络、暹罗协会等机构,主办了三场涉及民间组织实践、金融探索和遗产地保护的研讨会。

在亚洲可持续金融研讨会上,嘉宾们以中、泰、韩等国的实践为样本,拆解了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经济融资、公共金融转型等核心命题,为亚洲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兼具现实针对性与未来前瞻性的“问题清单”与“解决方案”,不仅是一场聚焦区域实践的专业交流,也是亚洲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主动构建金融新秩序的有益探索。从议题价值看,会议也打破了单一国家视角,直面气候承诺与化石燃料扩张的全球共性矛盾。

中泰民间组织对话会是亚洲气候治理领域“民间力量崛起”与 “跨界协作深化”的最新实践案例。从在地实践到范式输出,会议搭建了中泰气候智慧互鉴的关键桥梁。山西 “煤转旅” 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泰国湿地保护联动社区福祉提升,云南《农村社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指南》的精准赋能,泰国家园网守护非正式工人气候权益,都跳出了单点解决问题的局限,将社区需求、本土资源与气候目标深度绑定,形成可复制、可适配的“社区气候韧性建设范式”,为亚洲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禀赋的地区提供了多元参考样本。

“亚洲世界遗产地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创新实践”研讨会,重塑了文化遗产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定位。从被动守护到主动破局,此次会议通过故宫零废弃减碳、鼓浪屿近零碳景区等案例,证明了遗产地不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气候解决方案的“创新源”。这些实践打破了“保护即封存”的固有认知,打破了遗产地即为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刻板印象,让文化遗产成为衔接传统与绿色未来的桥梁。

为期一周的中国民间组织曼谷气候周之旅,以三场讨论会为高潮,标志着此次参访从“单向学习”转向“双向互动”与“合作共创”。

此次曼谷行,让中国公益代表团直观了解了泰国在生态保护、气候适应、青年参与等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更在交流碰撞中催生了具体的合作意向。多家机构表示,未来将在相关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扎实、创新的亚洲力量。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深耕多年,致力于建设行业生态平台,以“国际瞭望者”的角色,支持民间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气候故事,联合多维度多领域伙伴,共同搭建气候友好生态圈。

责任编辑:白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