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老幼同行与STAR”团队赴江浙沪多地,探索老幼共融基层实践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老幼同行与STAR”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江浙沪三地基层社区,包括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南园社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凌公塘社区,深入调研老幼共融的基层创新模式,以期破解社区代际隔离难题,推动社会资本有效积累。
一、激活“微空间”,释放社区治理新活力
在上海市枫林社区,实践团队协助将闲置小区会议室转化为“代际学堂”,设立智慧阅读角与代际手工坊,老人教授书法剪纸,儿童分享绘画编程成果。自运行以来,智慧阅读角月均借阅量超过200册,代际手工坊参与人数累计达400余人次,社区活力明显提升。
图1:枫林社区儿童活动区
江苏苏州南园社区的“时间银行”项目深受居民欢迎。老人通过义务为儿童提供课后陪护服务,积累积分兑换日常照护与医疗保健服务,实现了互助互惠,形成稳定的代际互动网络。
浙江嘉兴凌公塘社区则利用社区空地建设了“邻里小院”,设置老幼互动体验区与健康驿站,每月举办“故事沙龙”和“童伴剧场”,吸引不同代际居民共同参与,形成了活跃的社区互动生态。
二、以情感为桥梁,实现代际关系温暖升级
实践团队发现,三地社区均通过情感联结设计成功促进代际融合。枫林社区的“爷爷奶奶讲堂”系列活动,老人们讲述红色故事和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兴趣与敬老情感。南园社区组织了“银龄导师计划”,老年志愿者为青少年传授园艺种植知识,增进了代际理解和尊重。凌公塘社区则通过暑期“代际夏令营”,让老人带领儿童开展自然探索活动,显著提升了社区代际融合度。
图2:南园社区老人舞团
三、从共融到共赢,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数据显示,一年来,三地社区的代际互动参与率平均提升了30%以上,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社区志愿者参与率增长25%,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降低,儿童社区归属感增强。
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老幼共融不仅是空间上的物理邻近,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建立的情感纽带与社会关系。”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探索“空间—活动—机制”联动模式,打造可复制的基层治理范式。
此次江浙沪的社区实践,印证了精准的空间规划与情感互动机制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为更多社区实现老幼共融提供了鲜活样本。(供稿人:杭州师范大学“老幼同行与STAR”实践团队)(固原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