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智能携手大连理工大学打造顶尖人才“练武场”
七月的大连,海风温润,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州,一场关于未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正在落地生根。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崔强一行21名师生走进实在智能,与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孙林君、技术研发部负责人付裕等企业代表共话校企合作,签署“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书”,并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正式揭牌。这场跨越山海的握手,不仅是一次校企合作,更是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背景下,顶尖基础学科与前沿AI应用的精准对接。
从大工学子到AI创业者的技术报国路
在孙林君的办公室书架上,至今保留着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数学硕士时的微分方程笔记。2006年,当这位数学青年走出凌工路2号的校门时,未曾想到二十年后会以AI企业创始人的身份,为母校新一代数学人搭建起通往产业前沿的桥梁。
“人工智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数学算法与顶尖人才的竞争。”孙林君表示。作为国内Agent智能体及RPA领域的头部企业,实在智能深耕智能流程自动化,核心产品实在Agent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制造、电商等领域超4000家头部企业。业务的快速扩张与技术的持续迭代,使实在智能对具备深厚数理基础、出色逻辑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正是这样一座孕育“数学人才”的殿堂。学院在数学学科上的雄厚实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数学是人工智能的‘根技术’,”崔强强调,“从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到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从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到复杂决策的推演求解,无一不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作为根基。”
此次合作,是“顶尖数学理论高地”与“领先AI实战平台”的精准对接,旨在将抽象的数学智慧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真实动能。
从学术课堂到AI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但高端人才,尤其是具备扎实数理基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核心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教育部、工信部等多次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难题。大连理工与实在智能的合作,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传授,学生缺乏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锤炼的机会。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近年持续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此次与实在智能的合作,将把实践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产业前沿,成为无缝对接企业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和复杂的业务场景的关键桥梁。
校企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非简单的“参观+浅尝辄止”,而是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真实项目、直面产业核心挑战的平台:
● 沉浸式项目实战: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实在智能在金融风控、政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制造调度等领域的真实项目,在资深工程师指导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前沿技术淬炼:深入理解Agent(智能体)与AI(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的融合应用,掌握行业领先的自动化工具与方法论。
● “学用闭环”培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认知,发现知识盲区,带着实际问题反哺课堂学习,形成“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高校视角看,这是一次“学科生态”的拓展。崔强表示:“传统数学教育侧重理论深度,但产业需要‘会用数学’的人。通过与实在智能共建基地,我们可以实时获取产业需求反馈,反哺课程改革——比如增加AI伦理、工程管理等交叉内容,让学生既‘懂数’又‘懂产’。”
从企业视角看,这是一次“创新链条”的延伸。实在智能技术团队中具备高校联合培养背景的成员占比达45%,且这些成员在跨部门协作、问题解决效率上表现更优。“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孙林君说,“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本质上是把企业需求‘前移’到人才培养阶段,让技术创新从‘应用端’反推‘理论端’进步。” 这种深度参与的模式,将有效缩短人才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打通能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