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四特酒,半部传承创新史
“‘让传统的更传统,让现代的更现代’这句刻在四特酒厂墙上的箴言,诠释了传承的真谛。”8月9日,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发布《四个“特”字背后,数千年的“变”与“守”》特别报道,高度评价四特酒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守正创新精神,点赞四特酒从“江西名酒”到“中国特香”背后蕴藏的家国情怀和品牌定力。
在今年5月,《人民日报》也曾刊文聚焦四特酒品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非遗工艺传承+科研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的角度,对四特酒高品质发展之路表达了高度认可。
多家央媒的集中报道,揭示了四特酒多年来行稳致远的发展密码。正如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廖昶强调:“四特风雨七十余载,一以贯之的行事作风是‘守正、创新’。既要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也要能保持开放、勇于开拓、懂变通、敢冒险,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陈出新。”
这一精神内核,推动四特酒从樟树古镇的作坊式工厂蜕变为年产能6万吨、储能11万吨的行业标杆,更使其成为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与品类价值升维的引擎,在白酒行业变革浪潮中构筑独特竞争力。
面对宏观经济调整与行业低价内卷的双重压力,2024年11月至6月底,四特酒电商整体业绩达成129%,全平台白酒产品销售额同比激增62%,增速远超行业均值,体现了穿越周期的生长韧性、潜力与定力。
一、守工艺之正,创品质之新——以匠心锻造发展韧性
“匠人”“匠艺”“匠心”与“时间”是《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中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它们凝练地概括了四特酒酿造技艺传承的核心要义。
四特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十分严苛,酿酒师傅们恪守“三不原则”:原料不碎米、工艺不简化、窖池不更材。
四特酒精选整粒赣鄱优质大米为酿酒用粮,辅以亦泥亦石的发酵窖池,运用面粉、麦麸和酒糟三种原料的大曲配方,经五轮次发酵,三层分糟、量质摘酒,构建出独特的“12353酿造技艺”,将《天工开物》的制曲法化为现实,该酿造技艺于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为中国白酒独特的技术资产。
四特酒坚持做时间的朋友,酒厂至今沿用龙虎山丹霞地貌特产的红褚条石垒砌窖壁,窖壁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从未间断,赋予酒体“浓头、酱尾、清中间”的复合香气,成为特香型风味不可复制的壁垒。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指出,在四特,时间仿佛有了两个维度:一面是古法酿造中近乎固执的“慢”——从上甑手法到发酵周期,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世代相传的严谨工序,不急不躁,力求在时间的沉淀中萃取出最纯粹的风味;另一面是匠人心中奔腾不息的“快”——创新工艺的探索、品质极致的追逐,让每一滴酒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生。
“匠人的使命,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在坚守正道的同时,四特酒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对“一口三香”风味开展数字化解析,借助科技赋能产品质量管控。
通过投入建立国家级CNAS实验室,利用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及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对生产基酒实施全方位质量检测。
凭借速冻30℃技术精准调控酒液分子排列密度,加速酯类物质缔合反应,在最大程度保留酒体内各类风味物质的同时,大幅降低影响口感的不利物质含量,实现特香型白酒风味特征与品质标准的精准固化。
借助万吨酒库的DCS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温度、压力及存储年限,实现11万千升基酒的精准管理,将基酒储存环境波动率降低至±0.5%,有效保障酒体老熟的稳定性。
截至目前,四特酒历史累计获得专利85项,斩获10余项科技大奖,为传统工艺注入数字时代的精准基因。选粮、制曲、发酵、出酒、勾调、储藏,四特在每一个环节都坚持从源头把控生产,孕育出一滴滴特香好酒。
当然,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四特始终坚守酿造美酒的初心,执着于舌尖味蕾的舒适体验。
四特酒开创性地建立了“六轮次全链路品控体系”,由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国家一级品酒师、四特酒酿造大师领衔,组建涵盖四特高层、生产、营销等部门的全体系品鉴团,对酒体进行深度品评,进而反哺工艺优化,使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
在行业周期的起伏变幻中,四特酒凭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构筑了坚实的品质壁垒,保障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守风土之正,创生态之新——以绿色激活发展潜力
宜春樟树,古称“药都”,实为“酒乡”。酿酒文明在这里延续四千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皿酒器,到商周的青铜尊彝,再到宋明时期的蒸馏技艺,四特酒的文化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
在2023年首届特(兼)香型白酒产业峰会上,宜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龚法生公开肯定了宜春作为特香型白酒发源地的地位。
“离了樟树的水,酿不出四特的魂。”正如《新华每日电讯》所报道,四特酒的主甑手杨晓林以一句简单话语,道出了四特酒对自然风土的尊重。四特酒酿造用水采用鄱阳湖流域五河之首赣江水系,自然资源丰富而独特,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精选优质赣鄱大米为原料,丰富了四特酒的香味成分。
四特酒对自然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原料选择上,更贯穿于整个绿色生态酿造体系,在保留风土特色的同时,以创新技术保护原产地生态。
廖昶多次提出“生态酿造”理念,强调酒企必须建立“原料种植-酿造-废弃物循环”的完整生态链。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四特酒积极投身创新探索,大力开展“利用酒糟生产特香型调味酒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酿酒废弃物丢糟重新利用,构建了一条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四特酒因此荣获“江西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据新华网6月27日报道,四特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态产区、生态酿艺、生态循环、生态用水、生态窖藏等层面,打造生态酿造的四特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努力实现“零碳产区”“环保生产”“绿色经营”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其中,“废糟水分离处理输送装置”,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在“双碳”目标推动的产业变革中,四特酒打造了2200余亩生态厂区,布局祚延园、承延园、阁皂山三大生态酿酒基地,系统性规划水库与生态林,打造“酿造-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生态链。
据《人民日报》5月27日报道,承延园项目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酒厂参观体验,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彰显中国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千余个,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不仅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特酒创新绿色智造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天人共酿”生态观在现代工业中的范本呈现,更是古老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创新转化实践,为品牌发展奠定了生态根基,激发了科学发展的持续潜力。。
三、守品类之正,创品系之新——以文化保持发展定力
从1988年开创特香白酒品类,到1997年推动特香型被国家认定为独立香型,再到2007年、2017年、2025年多次承担特香国标核心起草单位的重任,四特酒以近四十载的坚守与匠心,为特香型白酒的品类建设、市场培育和营销传播作出贡献,推动品类价值在全国范围内提升。
四特酒牵头制定的《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阙英才指出,特香新国标的实施是江西白酒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对品类而言,它构建了消费者可感知的品质表达体系;对产区而言,它确立了江西在中国白酒版图中的差异化地位;对企业而言,它为四特酒从区域龙头迈向全国名酒提供了历史机遇。
高标准铸就高品质。近年来,四特酒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强化品牌推广,推动特香型白酒在品质、工艺、营销等方面持续升级。
在掌握品类标准话语权的基础上,四特酒围绕市场需求,明确品牌定位、聚焦目标市场,立足特香文化、地域文化与国民情感文化,对品牌、产品、渠道、营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在产品层面,四特酒以天工系列、四特十五年以及四特东方韵等大单品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高中低端市场的完整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营销层面,四特酒持续深耕“幸福中国年”IP。2025年春节,从赠酒回馈活动,到开瓶扫码数字化营销,再到一江两岸灯光秀、3D视频霸屏南昌地标、定制巴士巡游南昌街头等全矩阵传播,展示出了作为名酒酒企的实力与情怀。
在渠道层面,四特酒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体系。除了传统的经销网络,还积极布局电商平台、社交电商等新兴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能够更便捷地体验到正宗的特香美酒。
这种全方位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品牌活力,更为特香型白酒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四特酒在保持品类特色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品牌的年轻化转型,让千年传承的特香白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红褚条石窖池到生态园区,从窖壁上的微生物到充满东方特色的产品包装,从媒体集中关注到消费者自发点赞,一瓶四特酒里,藏着江西的山水、匠心的温度与时代的答卷。
四特酒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以“守正”锚定传承根脉,以“创新”打开价值疆界,展现出强大的品牌生命力。
这种“变”与“守”的辩证法,是四特酒品牌精神内核的体现,它推动着四特从“江西名酒”向“中国特香”的跨越,也将引领四特从区域龙头到全国名酒的蜕变。
未来,四特酒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品牌持续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