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开展“冬育灯晖,枫骨成湛”暑期社会实践
冬者,岁序之藏,万物蛰伏之默章。四季更迭,岁暮寒深,天地敛藏以待新生,万物蓄势而候春归。2025年7月13-14日,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前往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点——莆田枫亭兰友社区,探寻一盏冬灯如何以文化铸魂、以乡情聚力,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灯暖枫亭,俗韵迎春
霞街灯影接春熙,古驿元宵动海湄。莆阳枫亭,蔡襄故里,以元宵游灯续写千年文脉。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兰友社区为传承核心,融京都华灯之雅与闽地烟火之气,古朴生趣的花盆菜头灯、巧夺天工的百戏彩架灯,伴着龙狮欢腾、鼓乐喧天,织就一幅灼热的民俗图腾。兰友社区由此荣膺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点。当元冬渔火寥落时,游灯长龙以火树银花融化寒意,更以万人空巷的欢聚温暖人心,成就“民聚为焰、俗暖胜春”的冬夜盛景。
图为“枫亭元宵游灯”文化展示馆内游灯(实践队供图)
痕凝旧岁 灯缀新宵
“香涌太平巷,灯耀青螺峰”。实践期间,队员们与枫亭元宵游灯民俗学会会长刘建庭围坐一桌,聆听游灯习俗的历史与传承。“此灯非独为观瞻,乃一村人掌心温泽所凝。”在刘建庭会长的引领下,实践队步入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文化展示馆。展厅内灯影婆娑,流光藏暖。百戏彩架灯上盛装稚子似天宫落凡,松树伞灯似火树银花映照乡土情怀。参观之余,队员们与兰友社区副书记张银松交流村晚游灯盛况,千盏明灯凝聚万家同心,成枫亭最绵长之冬韵,让文化根脉在寒冬中焕发生机,积蓄涌向春天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参观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文化展示馆(实践队供图)
匠心传灯,指暖岁华
灯游枫亭年复年,民康物阜乐尧天。7月13日下午,实践队员走进刘氏古宅拜访枫亭元宵游灯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德明,在莆仙“菜头灯”(萝卜灯)的吉庆传统中,感悟“无灯不元宵”的民俗真谛。刘老独创雕刻技法,自制工具,在圆润的萝卜上雕出金蛇狂舞、龙凤呈祥等精妙作品。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正将“经霜萝卜分外甜”的匠心代代相传。队员们以新意刻传统,虽雕工稚嫩,却在刘老指导下绽放出数朵凌霜寒梅。当两代人的指尖在灯坯上相遇,古老的民俗技艺便在这温暖的传承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图为刘德明老师指导实践队员体验雕刻萝卜灯技艺(实践队供图)
清慎铸忠,勤笃承惠
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源起北宋庆历年间,时任福州知府的蔡襄倡导上元张灯之俗,其故里枫亭百姓争相效仿。蔡襄归省时,乡人曾以精雕萝卜灯相迎,此风延续至今。而今村晚舞台于蔡襄雕像广场上演,游灯中《蔡公造桥》故事娓娓道来。7月14日上午,队员们探访蔡襄文化馆,深究其精神遗产植根枫亭文化血脉之因。从《茶录》著述到洛阳桥工程,处处彰显“为政以公”的为官之道。故居内,队员们与守祠人以书扇相赠,感悟蔡襄如松品格:清慎似松针蓄碧,静待春发;勤政若松脂凝光,终成明灯,将凛冬煨成孕育万物的暖床。文化传承亦如松柏经冬——必经自省沉淀,方能在霜雪中愈显苍劲,于沉寂处孕育新生。
图为实践队参观蔡襄文化馆(实践队供图)
冬藏文脉,蓄力春生
枫亭之冬,原是文脉凝华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里的冬夜从不是尾声,而是大地敛尽浮华,将千年古礼与现代哲思糅入盏盏灯火,让坚守与团圆在檐下结霜又化暖。凛冽的北风未曾摧折生机,反成就一场静默的涅槃。冬藏绝非枯守,是将文脉碾作饱满麦粒,深埋冻土之下——根系在黑暗中蔓延,穗实在寂静中饱满,与四季订立亘古之约。只盼刺破永夜,纵于土下,万物也生。(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供稿)(咸宁新闻网)
图为实践队在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文化展示馆合影(实践队供图)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