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上市公司:达梦数据的40年自主梦
近期,一篇报道讲述了达梦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四十余年坚持自主研发的“代码长征”与企业成长历程。达梦的“梦”是什么?答案就在文字之中。
今年4月,武汉首次提出培育“根企业”,展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与耐心。“根企业”指具备源头创新、生态引领和长期成长能力,深深扎根武汉、与城市共生共荣的企业。它们敢闯敢试、持续向新,有力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报道从武汉的优秀民企切入,追溯科技源头与产业环境,展开一场“寻根之旅”。这一融合地域产业基因与科技创新的模式,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80岁华科大教授的“代码长征”
36岁写下中国数据库第一行代码,56岁创业,80岁带领公司上市——冯裕才用超常的坚守,在快节奏的软件行业走出自己的节奏。
是什么支撑冯裕才和团队如竹般蛰伏生根、直至冲天拔节?在其光谷未来科技大厦19楼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的题词——“坚持自主开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这是冯裕才创业的缘起,也是达梦数据成功的奥秘。
拒绝捷径的自研攻坚
1978年,34岁的冯裕才在武钢目睹外方工程师撤离前销毁技术资料,决心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还得自己研发,不能仰人鼻息!”
冯裕才选择攻坚数据库这一“根技术”。从零起步,他用字典翻译300余篇英文论文,逐步理清技术原理并编写教材。历经六年、三次推倒重来,我国首个自主数据库原型CRDS于1988年诞生。
1992年华中理工大学达梦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成立,2000年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成立。但三年后,DM3在一次测评中排名垫底,其他企业均基于国外开源研发。
开源还是自研?面临抉择,冯裕才坚持从底层自研。团队用7个月完成两年半工作量,次年以DM4重新夺回冠军宝座。
时间证明其正确。随着国家重视信息安全,达梦数据以“三分之一价格、双倍性能”在重大工程、金融、通信、电力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应用升级。如今,达梦数据已在全球六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核心源码100%自研,成为国内鲜有拥有全部源代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厂商。
培育科创“采矿人”
80岁高龄的冯裕才仍活跃一线,保持早起和万步习惯。即使公司已成“国产数据库第一股”,他说:“这只是长征第一步,未来挑战更多。”
达梦的梦是什么?——“让中国数据库从‘可用’到‘好用’,最终成为国际‘首选’。”他说。
四十年发展,达梦数据清晰勾勒出颇具武汉特色的“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达梦数据从高校沃土萌发国产数据库的原型,又在武汉丰富的产业场景中,让“原型”落地为“产品”;再经由市场的打磨,最终成为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商品”,并推动“国产数据库第一股”上市。
谈及武汉给达梦数据的支持,冯裕才提到三点:高校平台、政府政策、人才资源。武汉高校数量全国前三,“处处是‘金矿’,但‘采矿人’仍不足。”如何培养“采矿人”?他说:“自主研发是最好的途径,达梦数据80%以上的中层都是自己培养的。”
达梦数据是一家从武汉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一家真正的“根”企业。在这个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故事里,“土”与“生长”同样重要——尽管“晚熟”,但只要根扎得够深,竹节终将破土凌云。(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