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田野: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三下乡”团队用青春书写中江振兴答卷
2025 年8月,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星火耘阡” 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德阳市中江县,开展以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获德阳市发改委等官方部门鼎力支持,团队通过实操实践与实地走访,深耕乡村振兴路径探索,让“非遗”与“红色”融为一体,让“科技”为“产业”添砖加瓦,为中江留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据团队调研显示,中江县既是 “蜀中产粮第一大县”,粮食产量连续 18 年稳居全省榜首,拥有中江挂面、中江柚等特色非遗与地标产品,其挂面村 “产业 + 民宿 + 旅游” 模式带动增收成效显著;又依托黄继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 “红色 + 非遗” 旅游线路,2024 年吸引游客 418 万人次。然而,作为人口外流大县,当地约 1.2 万留守儿童中超 90% 由祖辈监护,文化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现实瓶颈。正是洞察到这片土地的发展优势与现实挑战,“星火耘阡” 团队带着针对性实践方案而来,立志以青年智慧为中江振兴注入新动能。围绕 “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三大核心,团队在三天内精准对接当地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
实践首站聚焦 “文化根脉”。团队抵达人民渠博物馆(凯州新城),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系统研读当地发展历程与振兴案例,从本土实践中汲取智慧;随后启动的公益义卖,将青春力量转化为助农实效。下午,团队奔赴黄继光纪念馆,场馆内的讲解员以生动叙事还原英雄事迹,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同步开展主题义卖,更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货力。
实践重心转向 “产业赋能”。在中江永安柚无公害采摘基地,队员们挽袖参与柚树养护,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亲身体验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下午深入挂面村后,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团队所设计的特色包装,并向村支书探讨自媒体直播技巧,助力 “英雄面” IP 破圈;现场开启的线下直播义卖,让这根承载千年匠心的挂面通过云端走向全国市场。
实践场景拓展至 “多元振兴”。探访通济蚕桑产业园时,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传统养殖技艺与现代产业链的融合创新,见证古老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活力蜕变。下午走进留守儿童基地,团队精心设计 “安全教育” 主题课堂与互动游戏,用知识浇灌成长,用陪伴传递温暖,为孩子们送去真挚情感关怀。
“此行不仅是实践,更是青春的答卷。我们以‘星火’之力耕耘阡陌,只为为中江留下可延续的振兴火种。” 团队将持续跟进非遗挂面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项目,让科技温度与文化厚度真正扎根乡土,书写乡村振兴的 “成理篇章” (成都理工大学 张冕航 周俊)(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