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2020-01-22 10:1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摘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处于较高水平,较好地保障了国内需求。但随着国内外粮食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短板弱项逐步显现。

 秋粮收购场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秋粮收购场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处于较高水平,较好地保障了国内需求。但随着国内外粮食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短板弱项逐步显现。

为此,亟需提高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的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着力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切实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施意见,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改革创新、问题导向、市场主导和统筹融合的原则,以建成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为目标,针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瓶颈短板和深层次问题矛盾,建立健全一套常态化协作机制,推进完成相关重点任务,统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强化协同协作,推动流程重塑,形成产业发展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协调发展,加快提升粮食产业整体效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罗守全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落地见效。

秋粮收购:价格总体稳定

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据罗守全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还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作出具体收购部署。旺季收购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同志带队,分赴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主产省开展秋粮收购督导调研。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又印发电报,对春节前后售粮高峰期的收购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从合理布设网点、加快腾仓并库、改进优化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情况调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秋粮收购进展总体顺利。

对于各地采取的主要秋粮收购措施,罗守全表示有以下四点:

一是及早谋划秋粮收购工作。各地加强秋粮生产形势分析,及时作出收购预判,认真落实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做好仓容等方面准备,为秋粮收购打下了坚实基础。粮食主产省召开专门会议,对收购工作作出部署,压实各方责任。

二是多措并举做好市场化收购。各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政策引导、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调动多元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性。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建立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制度,为市场化收购资金提供保障。

三是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督促中储粮集团公司切实履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严格执行预案启止规定和质价政策,目前启动预案的8个主产省已布设执行网点2144个,网点布局总体能够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四是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重点产区通过订单收购、预约收购、绿色通道等方式,有序引导农民错峰售粮;“易粮通”“满意苏粮”“惠三农”“赣粮通”打造农企供需对接平台,宣传解读售粮政策,帮助农民交“明白粮”,成功实现“指尖卖粮”。

罗守全表示,下一步重点工作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研判,主动发布收购进展、市场价格等信息,为农民售粮和企业经营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二是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发挥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政策作用,确保收购资金充足。三是加大与铁路部门协调力度,发挥粮食铁路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机制作用,确保运力供给充足。四是督促各地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不断优化粮食收购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入市积极性。五是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挖掘可用仓容,合理增设收购网点,满足农民售粮需要,确保收购有序开展。六是加强监管,以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11个省(区)为重点,督查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各环节,严厉查处抬级抬价、压级压价,“以次充好”“转圈粮”等违规行为;同时,用好12325粮食流通监管热线,强化社会宣传和监督,积极处理群众合法诉求。

保供稳价:政府与市场两手都要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搞好北粮南运保障南方销区饲料粮供应作出安排部署。罗守全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认真研究制定了做好北粮南运的具体工作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

一是坚持常年常时投放国家政策性粮食。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粮食库存消化,科学制定销售底价,合理把握销售节奏,2019年共销售成交国家政策性粮油3855万吨,其中稻谷1248万吨、小麦343万吨、玉米2191万吨、油脂油料73万吨,有效保障了粮油市场供应。

二是做好重点时段保供稳价工作。去年12月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两节”“两会”期间粮油市场保供稳价等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粮源、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市场监管,确保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三是举办公益性饲料粮专场交易会。为拓宽南方销区饲料养殖企业采购渠道,帮助企业提前锁定粮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1月2日至7日,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采取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南方饲料专场交易会,不收取交易手续费,同时还提供物流运输、融资支持等服务,促进南方销区大型饲料养殖企业与产区精准对接,满足企业用粮需要。本次交易会共组织粮源2045万吨,最终成交871.2万吨,成交金额155.4亿元。

四是推动粮食产销合作成果落地见效。督促在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黑龙江“金秋”、福建“618”等区域性洽谈会上达成的920万吨玉米产销合作协议落实落地。

五是做好运力、资金等保障工作。协调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纳入产销合作和北粮南运相关政策支持的粮食,在铁路运力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在信贷资金上按规定予以支持。

罗守全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持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监测分析预警,根据玉米市场形势和生猪养殖情况,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组织好市场化购销,增加南方市场玉米等饲料粮供应,促进生猪养殖加快恢复。

粮食产销合作:推进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粮食产销区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罗守全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合作意识,确保粮食供应。各地粮食产销合作意识强烈,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有效保证区域粮食供应。目前,31个省区市按互惠互利的原则,均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战略相关协议。其中黑龙江、河南、吉林、福建、广东等省分别与10个以上省份签订合作协议。据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省际间流通量达4392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2019年继续保持在4300亿斤以上。

二是优化合作平台,发挥引擎作用。各地积极搭建线上交易、线下洽谈等平台,充分发挥产销合作平台作用,促进粮食流通有序顺畅。2019年,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组织的各类地方粮油交易专场成交总量325.9亿斤,同比增长52.6%,成交量再创新高。2018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打造全国性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先后在黑龙江、河南举办了两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

三是培育合作载体,做强经营主体。各级粮食部门推动以资本为纽带,打造骨干粮食企业集团,实现不同层级的国有粮食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同时,各地还以骨干国有粮食企业为基础,组建跨区域集团公司,成为推动粮食产销协作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

四是丰富合作内涵,实现融合发展。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鼓励发展订单收购、开展产后服务、建立异地储备和收储基地等形式,拓宽产销合作渠道,确保产销合作实效。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订单收购。拓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同时,鼓励跨区域建立生产和收储基地、加工园区。

五是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各地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等新模式,大力拓展网上粮食交易,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实现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智能配送。产销区开展跨区域品牌营销,实现资源利益共享。同时,部分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粮食合作。

六是强化合作保障,推动落地见效。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部分省区市省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扶持粮食产销合作。内蒙古等9个省份组建运行覆盖全省(区)的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达74亿元。各地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拓展粮食运输通道。

罗守全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支持并精心指导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向纵深发展。一是支持各地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二是扩大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品牌效应,优化整合区域性洽谈会,确保产销合作落地见效。三是引导各地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省内部门协调机制和省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