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发改委: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使得贫困户搬穷窝 奔富路

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2020-07-07 22:26 中国发展网
湖南永州市 易地扶贫搬迁

摘要:据了解,永州积极引导制衣、制伞、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群众家门口开设扶贫车间,并推广“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等多样化就业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全市共开设扶贫车间700余家,3.2万余名留守劳动力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9家扶贫车间吸纳1.2万余搬迁对象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中国发展网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5月8日,天光初亮,湖南永州双牌县泷泊镇大路口易地搬迁贫困户蒋吉军便带领员工前往种植基地下秧谷。今年3月,他在泷泊镇溧江源村流转100亩土地,雇用安置点的贫困户和当地村民种植香芋、香芋南瓜和有机稻,从“打工族”转变为“创业者”。

双牌县泷泊镇大路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小区旁边有幼儿园和小学,距离县人民医院也仅有300米,孩子上学和母亲就医都非常方便,我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产业了。” 今年30岁的蒋吉军说,搬出大山后,他们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楼,脱贫致富也有了奔头。

蒋吉军的喜事,是永州易地搬迁贫困户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的一个缩影。该市将2019年确定为“产业扶贫建设年”,积极开展“百企帮村”“村社合一”行动,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转变。截至今年3月,全市774个贫困村都有扶贫产业,1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498个贫困村建有产业基地,累计带动42.66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精准培育,特色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 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小康新村一侧

在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小康新村,村民们易地搬迁的新居依山而建,整齐划一。临近晌午,户户大门紧闭,街上也鲜少有人走动。村干部说,村民们都到山上的种茶基地干活儿了,中午有专人送饭上山,减少村民奔波。

工人正在配套生产基地除草

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到达山顶的万亩生态白茶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分布在茶山各处除草、松土。虽然今年的采茶期已过,但大家依然忙个不停。“清明节前我们采了4000公斤干茶,最多的时候一天有300多名工人在这里采茶,今年预计要发380万工资。”基地负责人姜林军介绍,他的万亩茶园是分批种植的,全部进入丰产期后,需要2万名工人连续采摘一个月。“五一”刚过,他便组织施工队上山修路和修建员工宿舍,为明年的采茶工作做准备。

67岁的唐水秀已经在基地工作了2年,每年光务工收入就有1万多元。她回忆,以前住在山上粮食不能自给,村里也没有通车,缺粮了就在山里砍木材,等到“闹子天”拖去镇上卖。早上5时从家里出发,要走3个多小时才到镇上,换来的米只够吃三四天。如今,她住进了新房,还成为了一名产业工人。农闲时,她便养些鸡鸭,基地负责人会以消费扶贫的形式定期上门收购。

姜林军介绍,棉花坪瑶族乡的自然条件好,适合规模发展茶产业,并且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村民们都是“土专家”,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目前基地已经吸纳山下两个安置点的贫困户就业,等到茶叶丰产期,将辐射带动全县和周边其他县区的贫困户就业脱贫。

近年来,永州坚持特色带动,推进特色种养,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全市已初步形成“一县一特、区域联动”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江永县优质果蔬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香芋、香姜等“五香”产品实现电商交易总额30亿元,带动贫困人口人平增收980元。双牌县依托30万亩竹林资源,启动了竹产业科技园建设,可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全市通过推动产业精准培育,将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分类帮扶,开启家门口灵活就业模式

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内的龙德晟机电厂,1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73岁的李美英坐在操作台前,手脚比年轻人还麻利些,面前已经整齐码放着一排组装好的塑料件。她所在的部门主要进行简易工序的操作,只需把小贴片插入塑料件,确保不掉出来即可。李美英乐呵呵地说:“这个工作简单,累不着,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呢!”

去年,东冲河村116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到该小区,湖南广电驻村扶贫工作队引进了这家扶贫车间,并且注资 100万元入股,除了可以让村民到车间务工外,每年还能获得10万元的固定分红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到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6000元。

该扶贫车间生产的机电小马达是绞肉机、榨汁机、打蛋器等小家电的核心部件,疫情期间订单激增,已经排到年底,每天出货一万台都满足不了需求。为了更多的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车间不仅为劳动能力相对差的贫困户设计了一批简易操作岗位,还为家庭负担重的留守妇女开辟了居家操作岗位。

退休教师黄丙花为了照顾3岁的孙女,将操作台搬到了自家的客厅,每次拿6箱材料回家,3天即可交货,一个月能收入2400元。车间拉长米翠兰介绍,目前共有40多名工人居家就业,很多贫困户在自家阳台上看到卡车开进小区,便知道来领材料。车间每三天进30万个原材料,住在车间后面的黄丙花担心抢不到货,经常拜托米翠兰提前打电话通知她。

搬迁群众正在扶贫车间包装雨衣

该安置小区负责人介绍,小区为满足不同年龄居民的就业需求,引进了6家工种不一的扶贫车间。针对许多从大山搬出的贫困户习惯干农活的实际,今年还开办了食用菌厂,吸纳了30多名贫困户就业。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居民,今年选择了家门口就业。

奔立尔永州扶贫车间内新员工结对练习校服缝制

“优先录用贫困户,厂长手把手教学。只要愿意学,哪怕100遍我们也愿意教,何况我们还有很多整烫、包装等简单工序的岗位,贫困户来我们车间总能找到事做。” 位于零陵区石山脚五里堆幸福安置小区的奔立尔永州扶贫车间今年2月正式投产,负责人林文峰介绍,公司是全国十佳校服厂,订单稳定,该扶贫车间能吸纳250人就业,月计件工资可达6000元,还在培训的新员工每月也能领1200元保底工资。

据了解,永州积极引导制衣、制伞、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群众家门口开设扶贫车间,并推广“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等多样化就业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全市共开设扶贫车间700余家,3.2万余名留守劳动力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9家扶贫车间吸纳1.2万余搬迁对象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政策扶持,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正值晌午,永州信一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员工胡兰刚吃完午饭,又回到生产车间,继续练习缝制休闲包。去年,她搬进了蓝山县县城集中安置点,今年4月下旬,又在县易扶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离家不远的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工作。公司的待遇十分不错,为了尽早转为计件工,胡兰总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提升技术。“过去说是没条件、没门路,现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就业的便利,不加油干都不好意思。”

搬迁群众正在扶贫车间缝制箱包

胡兰也道出了很多搬迁贫困户的心声——以前住在山区,因照顾家庭或劳动力弱等客观原因,贫困户难以外出务工,一旦走出去,又要面临缺乏技术而找不到好就业的现实问题,迫不得已又要回来。“培训一个月,不但不收培训费,还给我们发2200元的补贴工资。经培训合格后,月工资保底有3000元。” 贫困户袁小玲说,现在家门口就业更实在、更稳定,以后她不打算出去打工了。

蓝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江鸿介绍,今年县内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引进了一批适合60岁以上人群工作的行业,如藤椅编织、玩具制造、塑料花卉制造等。为提高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率,企业对新员工给予每人600元的补助,乡镇每招一名工人奖励600元。采取培训补贴政策留住工人,县政府每个月每人补助1600元的培训费,企业也补助600元培训费。此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组织乡镇召集在家的务工人员集中到园区现场参观,优先考虑贫困户,目前招工人数达5000人。

就业扶贫,难在“扶志”和“扶智”,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才是最好的帮扶。近年来,永州市积极探索面向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的菜单式培训项目,通过整合调度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深受贫困群众欢迎。此外,还设立扶贫讲堂,聘请一批专兼职教师,每月组织贫困户集中听“扶贫课”,不仅让贫困群众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还提升了他们的精气神,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永州市产业农民培训中心共举办培训班45期,培训22001人。其中新发展产业的8743人,扩大产业规模的5986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带动周边群众17万余人脱贫致富。永州还开展了2期产业扶贫总经理培训班,共培训200余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